根據澳大利亞仿生學研究所Mehrnaz Shoushtarian於11月18日在開放獲取期刊PLoS ONE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一項名為功能性近紅外光譜(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 fNIRS)的技術可用於客觀地測量耳鳴。該研究的摘要已發布在《科學日報Science Daily》的網站上。
耳鳴是耳鳴或嗡嗡的聲音,可影響多達20%的成年人,嚴重時會引起抑鬱,認知功能障礙和壓力。儘管其廣泛流行,但是還沒有臨床上用於確定耳鳴的存在或嚴重程度的客觀方法。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轉向fNIRS,這是一種非侵入性,非放射性的成像方法,可測量腦組織內血氧水平的變化。研究小組使用fNIRS來追蹤先前與耳鳴有關的大腦皮層區域的活動。他們收集了靜息狀態下的fNIRS數據,並對25名患有慢性耳鳴的人和21名年齡和聽力受損的對照者的聽覺和視覺刺激做出了反應。參與者還使用「耳鳴障礙」清單對耳鳴的嚴重程度進行了評估。
fNIRS揭示了有和沒有耳鳴的人大腦區域之間的連通性在統計學上有顯著差異。此外,耳鳴患者的大腦對視覺和聽覺刺激的反應都會減弱。當將機器學習方法應用於數據時,程序可以以87.32%的準確度將耳鳴輕度/輕度與中度/重度耳鳴的患者區分開。作者得出結論,fNIRS可能是客觀評估耳鳴,評估新療法或監測患者治療計劃有效性的可行方法。
這組作者補充說:「就像感覺本身一樣,一個人的耳鳴有多嚴重,以前只有這種情況的人才能知道。我們將機器學習和非侵入性腦成像相結合,以量化耳鳴的嚴重程度。我們追蹤耳鳴在患者大腦中觸發的複雜變化的能力對於開發新療法至關重要。」
Original Paper: Shoushtarian M, Alizadehsani R, Khosravi A, et al. Objective measurement of tinnitus using 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machine learning. PLoS ONE. 2020;15(11): e0241695.
Source: PLoS ONE, Science 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