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爾塔龍:撼動大地的超級巨龍
蜥腳類恐龍毫無疑問是這地球上曾經出現過的最壯觀的陸生生物,它們是中生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植食動物。晚白堊世時,隨著環境的變遷,蜥腳類恐龍也逐漸的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不過,在這末世當中,南半球出現了一個巨人,預示著蜥腳類恐龍的最後的復興,它就是普爾塔龍!
泰坦的遺骸
很難想像這枚巨大椎骨的主人竟然是一隻陸地脊椎生物。但既然有如此充足的證據,不可能也就變成了可能。沒錯,它就是這期的主角,南半球的末代泰坦巨人——瑞氏普爾塔龍(Puertasaurus reuili)。
普爾塔龍的化石由古生物學家奧尼拉斯·諾瓦絲(Fernando Novas)於2005年敘述、命名。普爾塔龍的種名和屬名都是為了紀念其化石發現者,巴勃羅·普爾塔(Pablo Puerta)和聖地牙哥·瑞宜(Santiago Reuil)。普爾塔龍的化石較少,包一枚背椎,一節頸椎,還有一小部分尾椎骨,但僅僅憑藉這些少量的化石,我們依然可以看出這是一隻極其巨大的恐龍。
圖註:普爾塔龍的背椎,圖片來自網絡
在普爾塔龍的化石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巨大的背椎骨啦。這枚背椎長達1.06米,寬度接近1.7米,幾乎與一個成年男子的身高相當。背椎的橫截面呈現出紡錘形,這種形態在晚期的泰坦龍類中廣泛存在。對比同樣巨大的阿根廷龍的背椎骨,可以看出二者明顯的不同。普爾塔龍椎骨的神經棘並不是很高,但是橫向寬度卻超過了阿根廷龍,這表明身為更進步泰坦龍類的普爾塔龍比基礎的泰坦龍類阿根廷龍有更加寬闊的體腔,換句話說如果從俯視圖來看,普爾塔龍比阿根廷龍更「胖」。
圖註:普爾塔龍(右)與阿根廷龍(左)的椎骨對比,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圖註:人翼指骨與:阿根廷龍(上)與普爾塔龍(下)對比,顯而易見的可以看出普爾塔龍的體腔更加寬闊。
撼動大地
普爾塔龍究竟有多大呢?這是個有趣的問題。在最初發現普爾塔龍的時候,奧尼爾斯推測其體長可以達到35至40米。不過從客觀角度說,普爾塔龍並沒有那麼多的可以用於估計體長的化石材料,是否能達到這個長度還是值得商榷的。近年通過參考普爾塔龍的近親,更加完整的富塔隆柯龍(Futalognkosaurus)後,古生物學家認為普爾塔龍的體長應在30米左右。斯科特·哈特曼(scott hartman)最新給出的普爾塔龍體長估測為27米。儘管這個估值與此前的相差較遠,但或許這個數據更接近真實情況。
圖註: 27米版本的普爾塔龍,作者:scott hartman
有朋友會提出疑問,既然普爾塔龍的體長只有約30米,而前幾期介紹過的汝陽龍、中加馬門溪龍、超龍和阿拉莫龍等都可以輕而易舉的超過這個體長,那麼它是如何問鼎最大恐龍的呢?普爾塔龍那巨大的椎骨就是答案。泰坦龍類最大的特徵就是寬闊的體腔,比同等長度下的其他蜥腳類恐龍(尤其是梁龍類),體重重出不少。普爾塔龍則是將這個特徵發揮到了極致。根據這枚背椎估測,普爾塔龍的體腔寬度可以超過6米,足以塞入數頭大象。除此之外,普爾塔龍的脖子也比大部分蜥腳類恐龍都更寬,全身上下的結構都將它的粗壯特徵發揮到了極致。
圖註:普爾塔龍復原圖,圖片來自網絡
最初對普爾塔龍體重估測為80至100噸,與最大恐龍之一的阿根廷龍的體重估測不相上下。但近年的一些估測認為普爾塔龍的體重為60至70噸。上文也提到,普爾塔龍的背椎比阿根廷龍的還要寬,因此從理論上來說普爾塔龍的體重也能超過阿根廷龍。不過阿根廷龍的完整度可好過普爾塔龍,化石部分還包含了腿骨,腸骨等估測體重的重要部分,所以說對於阿根廷龍的體重估測會相對更加可靠。綜合來看,普爾塔龍至少應該是與阿根廷龍同一級別的巨型蜥腳類恐龍,同時也是最大恐龍的後選之一。
圖註:普爾塔龍的體形展示,此復原中的普爾塔龍體長為38米,屬於偏大的估測。圖片來自網絡。
巨龍國度
普爾塔龍的故鄉是名副其實的巨龍國度——阿根廷,這裡以出產各種巨大的蜥腳類恐龍而聞名,除了普爾塔龍外,還有阿根廷龍、富塔隆柯龍、無畏龍等知名的巨型蜥腳類恐龍。當然還包括以前介紹過的巴塔哥尼亞未命名的泰坦巨龍,也是一位最大恐龍的有力競爭者。
圖註:遊戲《the isle》中的普爾塔龍。圖片來自網絡
普爾塔龍在分類上屬於隆柯龍類(Lognkosauria,馬普切語中的意思為 「巨大的蜥蜴」),屬於泰坦龍類的一個演化枝。這類蜥腳類恐龍最大的特徵就是擁有粗壯的頸部,背椎寬闊,長度較短,體腔相當的寬。頭部呈圓形、鼻腔大,類似原始大鼻龍類。不過與其他隆柯龍類不同的是,普爾塔龍的頸部神經棘比較低矮,這意味著它們的頸部相比同類可以做出更加大幅度的垂直運動,也就是說可以將脖子抬的更高,覓食高處的枝葉。
圖註:普爾塔龍的背椎和頸椎,圖片來自論文
圖註:普爾塔龍與其他蜥腳類恐龍的頸椎背椎對比,圖片來自網絡
由於當地的蜥腳類恐龍種類繁多,物種之間的競爭在所難免。相比食肉恐龍,同類或許才是最大的敵人,為了讓自己更好的適應當下環境,必然讓自己比同類更強。無論是不斷增大的體形,還是各式各樣的頸部、頭部結構,都在證明蜥腳類恐龍之間激烈的軍備競賽。
物種最後並非都能在與自然的抗爭中勝出。隨著各方面環境的劇變,蜥腳類恐龍曾經的輝煌也逐漸褪去,取而代之的則是更具優勢的角龍類及鴨嘴龍類。這些龐然大物也並沒有全盤向自然妥協,以普爾塔龍為首的泰坦龍類則是蜥腳類最後的一次復興。我們並不知道蜥腳類恐龍是否還有希望成為優勢物種,但這一切在6600萬年前那顆小行星到來後灰飛煙滅。化石告訴我們,曾有這麼一群巨大的生物,見證了恐龍時代的崛起直到落幕。
圖註:普爾塔龍群,圖片來自網絡
參考資料:
Novas, Fernando E.; Salgado, Leonardo; Calvo, Jorge; Agnolin, Federico (2005). "Giant titanosaur (Dinosauria, Sauropoda)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Patagonia" (PDF). Revisto del Museo Argentino de Ciencias Naturales, n.s. 7 (1): 37–41.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PDF) on August 22, 2006. Retrieved 2007-03-04.
圖片 / 網絡(侵刪)
文字 /江氏小盜龍(江泓)
排版 / 江氏小盜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