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杏花盛開的時節,詩人信步而遊,見園中春意盎然,遊性大發。本欲進園中拜訪一二,無奈春園主人不在,倍感失落時,恰巧看到一枝伸到牆外的紅杏,心中不免又有些喜悅。
詩人的心,經過如此的起落沉浮,頓有吟詩一首的雅興,將這踏春一遊,用文字記錄下來。於是就有了葉紹翁的這首《遊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 ,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 ,一枝紅杏出牆來 。
這首詩大家應該不會陌生,前兩句主要寫了遊園不遇的原因。而詩人心情的轉變全在後兩句中,他將主人不在家,想像成是主人要把春色關起來,不讓外人欣賞。後面兩句,將那一枝出牆的紅杏,喻作春色,不甘束縛,突破春園主人的封鎖,將盎然春意,盡洩於枝頭。
如此詩情畫意的一首詩,相信詩人自己也是非常滿意的。世人也一樣,一樣喜歡這首詩,但是詩人可能想不到,世人更了解的卻是「紅杏出牆」這四個字。如果真有轉世輪迴,或是葉紹翁穿越到後世的話,相信一定會大叫委屈:「我真沒那個意思啊」!
「紅杏出牆」比喻春色關不住,後世人多用來比喻女子有外遇。有人不禁會問,為什麼如此詩意的四個字,會和女子有外遇聯繫在一起,又為什麼是杏花,而不是其它的花呢?另外,這裡和牆又有什麼關係呢?
我個人認為,為什麼是杏花,而不是桃花,梅花,主要還是在於花字上。我們的古人多喜歡用花比喻美麗的女子,比如那句非常出名的「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還有這句「人面桃花相映紅」。用的就都是桃花,將桃花和美麗的女子相比較,桃花如面,面如桃花。
因此用紅杏出牆來比喻女子有外遇,主要原因還是在於葉紹翁的這首詩的意境,太過容易讓人聯想到這方面來。而用杏花,則完全是因為詩文寫作的需要。
第一,杏花比桃花來得要早,更符合早春的意境。第二,一枝紅杏讀起來要比一枝紅桃順口些,因為桃字的音調讀起來和紅字相同,都是往上去,沒有平仄變化。如果非要用桃花的話,要麼就是把紅桃前置寫成「紅桃一枝出牆來」,要麼就是不用紅字,寫成「一枝桃花出牆來」,也可以用「桃萼」。
如果你細品一下,你會發現,這樣讀起來是順口了,但是意境都不如原文。「紅桃一枝出牆來」,側重點在一枝上,而「一枝桃花出牆來」又少了顏色的渲染。所以綜合來看,還是用「紅杏」最貼切。
並且「紅」字,也最受詩人與美人的親賴,如前文提到的「人面桃花相映紅」,還有「紅杏枝頭春意鬧」。詩人願意用紅字來形容美人,所以才有「膚欺霜雪,腮若桃紅」,亦有「紅顏知己」,更有「衝冠一怒為紅顏」。因此,這一紅字絕對不能省。
既然紅杏的問題解決了,那就剩下這個「牆」字了,牆的本意就是圍牆,是起到阻擋,和圈定的作用,所以也常被借指束縛。又因為古人認為,女子在未出嫁前,不宜外出露面,即使結婚之後,也是能不出門便不出門,所以《長恨歌》中會有「養在深閨人未識」的說法。
這種封建的思想正如圍牆一樣,束縛著我國古代女子的自由,所以紅杏出牆,就和女子打破這種束縛,十分貼切地結合到了一起。但古人的思想畢竟有局限性,因此只能想到牆是夫妻關係的束縛,所以紅杏出牆,才會多被用於妻子對丈夫的不忠,比喻妻子有外遇。
即便「紅杏出牆」被賦予了這樣一層含義,但是我還是很欣賞,「一枝紅杏出牆來」這一句。這一出字,和關字相呼應,將滿園的春色寫活了,你完全可以將春色理解成一個可愛的小孩子,活潑,淘氣;也可以想像成是一位美麗的女子,傲然枝頭,清水出芙蓉,亭亭玉立!
你眼前展現的,都是春的美麗,充滿生機,充滿希望。
著意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相信葉紹翁怎麼也想不到,這首詩除了被廣為流傳,還被後世人拿來這樣用。如果真的知道是這個結果,也一定會叫屈,自己真的沒這個想法啊。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謝謝你的閱讀。最後再問一問,你相信轉世輪迴嗎?你相信穿越嗎?你相信葉紹翁真的會叫屈嗎?歡迎討論一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