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連兩部日式科幻動漫推出,對比一下甚為好玩。
《2077日本鎖國》(Vexille)在繪畫風格上,可以說完全繼承了《蘋果核戰記》(Appleseed)第一集的衣缽,而《蘋果核戰記續篇》(Appleseed Ex Machina)則不負眾望,在第一集的基礎上更進了一步。
《蘋果核戰記》與《日本鎖國》所採用的CG繪圖技術,和電影《夢醒人生》(Waking Life)《黑暗掃描》(A Scanner Darkly)類似但不一樣。
後兩者都是運用「影描」(rotoscoping)技術,將部分真人表演的影像,轉換為動畫畫面;而前兩者是用Toon Shading——也叫Cel Shading——來使得三維模型呈現以前手繪動畫的風格。基本上,這幾部電影中所有人物(常態下的)肢體運動與表情,全部是有真人表演素材的。在後期製作時,通過特殊軟體將原始真人素材中的關鍵輪廓,調製成製作者想要的動畫風格。最後這句是值得強調的,因為前兩部日式動畫和後兩部美國電影,在影像風格上顯然是不一樣的。最基本的原因,就在於「影描」與too shading運用了不同的後期軟體,採用了不同的風格參數。
《蘋果核戰記》系列所用的Too Shading技術與「影描」一樣,也是以「動作捕捉」技術為基礎的。說《蘋果核戰記》與《日本鎖國》是二維動畫,可能很多人不相信,因為可以明顯看到人物的3D輪廓和軀幹及臉部的光影層次變化。可實際上,這兩部電影中人物、機甲的三維效果,是後期以二維的方式描繪出來的。如果仔細看的話,應當能發覺其中人設與物設的平面性。這兩部作品還有個更大的特色,那就是光影效果的處理很「硬」,基本上這是「影描」技術的原生缺陷,陰暗變化缺乏過度,使得人物臉上總是存在一道特別明顯的明顯的明暗交界線。而且,亮的部分也顯得過於高光,亮到幾乎輕微晃眼的程度。
當然,當年看《蘋果核戰記》的感受還是很震撼的,威猛的機甲設置(雖然布裡阿諾斯同學那兩個「耳朵」看起來比較「兔兒爺」^_^)與超酷的動作戰鬥場面,讓人熱血沸騰。早就聽說續篇要出來,幾乎是迫不及待地拿到了藍光高清版。
事實證明,這4年的等待還是值得的。因為不久前為了收藏,下載過臺灣精研錄製的1080i版《蘋果核戰記》,已經心滿意足了;看完續篇之後,對比一下畫面,立刻覺得第一集仿佛老了20年。
這個續篇最大的改進,是人物的立體感覺與光影效果。臉部輪廓更柔和了,面部表情的光影變化,基本上達到了比較生動的效果,不再有生硬的明暗變化,明亮的部分與陰暗部分之間過渡自然,故意讓人懷疑人物頭部是有三維模型存在的。實際上,全片是對二維與三維渲染技術的一個融合,這點正是該片畫風的獨特之處。全片看下來,有不少地方,還是能在toon shading的二維表現下找到三維模型的痕跡,例如那個醫學院教授,在他與布裡阿諾斯的最後交談中,面部表情呈現出經過只有初級紋理渲染的三維模型才特有的凝滯效果,仿佛那些表情都是靠揉捏一個橡皮泥模型而來的。其他人物肢體和面部表情,則基本上還是在融合「動作捕捉」的三維模型基礎上進行二維手繪,部分面部特寫鏡頭中,甚至黑筆描繪的鼻孔輪廓線清晰可見(當然,前提是你看的是1080P);一些中景鏡頭中的服飾,也有後期手繪勾勒的線條與褶皺。
物設方面,可以明顯地看出來不少都採用了三維建模,立體感比第一集強太多,特別是特寫鏡頭下布裡阿諾斯四肢紋理與夾克衫的材料,都很有質感。當然,為了節省成本,影片也不是全部外設都3D化了,在一些中景和遠景鏡頭中,一些龍套角色的服飾,可以分辨得出還是二維製作的,有傳統手繪動畫的感覺。不過,這一切都掩飾得很好,三維與二維的過度很圓滑,沒有經驗、或者不仔細看就根本不會注意到。雖然主角的頭髮還是一撮撮的硬硬地堆在那裡,仿佛噴了三斤髮膠似的;但如果對比以下第一集畫面的話,會發現「立體感的增強」所言非虛。
有了老吳(吳宇森)的加盟,動作方面的確搞了不少噱頭。老吳拿手的在騰躍翻滾中開槍、「雙槍戰八方」等經典招式都有比較精彩的呈現。之前俺很是擔心老吳過於自戀,幸好他這次還比較收斂,沒有玩啥子「雙槍對峙」的讓人來大姨媽的場面。還有那該死的、臭名昭著的鴿子雖然也出現了,但基本可以忽略不計,不能算在風格化畫面裡,肯定要比將來《赤壁》中的「雷死人沒商量」的BT使用強得多。以場景而論,和《日本鎖國》一樣,都以第一個動作場景——強行突擊——最為炫目,迪娜與小布那華麗的槍舞,足以讓《史密斯夫婦》裡的真人版演出羞死十八遍,可以肯定的是,也足以秒殺即將上映的弱智耍酷片《通緝犯》(Wanted)。
可惜的是,本片和《日本鎖國》一樣,感覺有些虎頭蛇尾(指動作場景)。《蘋果核續篇》最後大戰的規模,不會比第一集超巨型碉堡機器人發飆弱多少,關鍵是場景設置沒有新意。那個所謂的無重力實驗基地,看起來是直接從《天空之城》洗刷一新而來;電子蟲的場面讓人想起《黑客帝國》,而且這些傢伙的設計太花哨而虛假,遠遠比不上「機器章魚」的質感(再次證明《黑客帝國》系列在特效上的偉大成就)。還有,《黑客帝國》裡錫安基地裡人類資源有限,只能用「子彈」打「章魚」還說得過去;ESWAT居然沒有「雷射炮」之類的重武器,就太說不過去了。最後居然拽出一把鏈鋸刀來,莫非是要向《鏈鋸殺人狂》致敬麼?布裡阿諾斯倒是在慢鏡頭中耍酷了,即使純粹以砍殺動作而論,螢屏前的偶也似乎更期待《鴉》(Karas)式的打鬥。
續篇在劇情方面也不是很完美。本來擁有基本一樣性格的「生化機械人」VS.「生化複製人」與女主角之間的三角關係會很有搞頭的,一個擁有最親愛的靈魂,但陌生的外表;一個擁有最親切的外表,但還不了解的性格;仿佛過去男朋友的兩個面,卻有分別存在於兩個軀體中,真叫人發狂。編劇沒有利用這種複雜而微妙的關係,而是輕描淡寫地憑著主角們的「大義為先」就解決了,白白浪費這麼個好題材。雖說主要是為了突出緊湊的動作場面,但是一味地耍酷打鬥,並不是提升一個影片價值的法寶哦。「剪不斷,理還亂」的感情線索,與超猛的機甲和超酷的戰鬥一樣,都是值得回味的,也需要編導努力去創造這種讓人回味的機會。
主題方面麼,《蘋果核戰記》這個續篇似乎也有些牽強。一方面對女科學家珊德同志和壞蛋科學家的「理想抱負」(或者說「陰謀」),缺乏足夠的交代,他們的性格轉變不太令人信服;另一方面,他們口口聲稱的「融合」,也潦草得很,人類與生化機械人都受控制就是「融合」了麼?沒有那樣水到渠成的感覺。就事論事而言,《日本鎖國》在這點上要強於《蘋果核續篇》。以想像力而論,「從細胞層次將人類改造成為非生物機器」,這個概念也比什麼「通過電子信息控制大腦與電腦」新鮮得多,同時也酷得多。特別是在《日本鎖國》中看到全日本真相那一刻,俺心裡甭提有多高興了(^_^)。雖說《日本鎖國》中的「機器洪蛇」的設定也有些令人狂汗,但其中表達的那種「為保持人性而犧牲」的不屈精神,還是值得讚揚的。《蘋果核續篇》則缺乏這種鼓舞人心的東西,基本上淪為一部純粹的動作片。在主題設定和劇情深度上,不如第一集。
話又說回來,日本佬的科幻情結,都有一種「過把癮就死」的感覺。也就是說,看的時候你可能覺得蠻深刻的;看多了,覺得也就那樣了。這些倭寇,就會搞些極端的東西,看似終極關懷,其實也是老調重彈。不論是哲學內核,還是環境設定,其實都來自於西方的科幻文化。不同的是,歐美佬講究論證技巧,倭寇則急功近利地玩極端,用貌似深刻的東西嚇你一把,玩多了就和喊空頭口號效果一樣了。
囉嗦了這麼多,拋掉裝A的故作深沉,作為一名熱血「老」年的話,俺還是很中意《蘋果核戰記續篇》的,至少比它們的真人「特攝」電影好看得多。
(責任編輯: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