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研究:細胞代謝壓力或使新冠病毒毒力變弱
11月7日,記者從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與香港大學生物醫學院等團隊合作的一項研究,對上述問題給出了「可能的答案」。研究顯示,細胞代謝壓力或使新冠病毒毒力變弱。目前,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期刊《基因組生物學與進化》。
-
研究發現細胞代謝壓力可能減弱新冠病毒毒力
11月7日,記者從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與香港大學生物醫學院等團隊合作的一項研究顯示,細胞代謝壓力可能使新冠病毒毒力變弱。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基因組生物學與進化》。為了了解不同類型冠狀病毒的基因組特徵差異,研究團隊挑選了89條不同種類的冠狀病毒全基因組,進行鹼基組成和密碼子使用偏好分析,發現冠狀病毒基因組的胞嘧啶含量普遍偏低,其中4種在人群中長期流行的冠狀病毒胞嘧啶含量比3種短期流行的冠狀病毒要低。據此,研究團隊提出了一個疑問:新冠病毒在持續進化中,基因組的胞嘧啶含量是否會下降,逐漸與長期流行的冠狀病毒相類似?
-
新冠病毒會不會與人類長期共存
在不停地基因變異中,那些可以增加傳播性的子代病毒總會更容易傳染給他人,而傳播性變弱的子代病毒則被淘汰。但病毒在侵襲宿主(如人類)的時候,會造成宿主細胞的損傷,這就是病毒的致病性,也可以稱為病毒的毒力。基因變異中,那些毒力強的子代病毒所感染的宿主會很快死亡,導致傳播鏈條中斷而被淘汰。而毒力較弱的子代病毒所感染的宿主存活時間更長,會有更大的傳播機率。所以到最後就是傳播性很強,而致病性較弱的子代病毒可以生存,其餘的子代病毒被淘汰。因此,在人類採用各種防疫措施的嚴防死守下,可能會使病毒找不到宿主,從而導致病毒消失。
-
新冠病毒為什麼會變異
專家稱,病毒遺傳物質侵入細胞,瘋狂複製中出現的錯誤便是突變,但目前變異程度並不高受訪專家: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病原生物學系副教授陳捷亮本報記者 王冰潔近期,英國、日本、法國等相繼發現變異新冠病毒感染者,讓不少國人再次擔心起我們的安全,同時也會疑惑,新冠病毒為什麼會變異
-
新冠病毒變異影響疫苗?專家:基本不會,感染性強不代表毒力強
近期,據媒體公開報導,多國通報發現新冠病毒發生了變異。據印度報業託拉斯15日報導,印度東部奧裡薩邦的研究團隊對1536個樣本進行了測序,最終首次在印度報告了兩個新的病毒譜系,發現了73個新冠病毒毒株的新變種。
-
新冠病毒可利用細胞內在膽固醇代謝增強感染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北京)的鐘輝及其同事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可能利用細胞的內在膽固醇代謝增強感染。
-
新冠病毒是人造病毒的洩漏?新謠言錯在哪裡?
撰文 | 李晶編輯 | 陳曉雪在經歷了「新冠病毒是插入了HIV基因的人造病毒」謠言風波之後,「新冠病毒是國內科學家製造並洩漏出來的左圖為SARS病毒,右圖為改造後的嵌合病毒。作為對照,研究團隊還檢測了野生型SHC014冠狀病毒的毒力。無論是體外的細胞實驗還是小鼠模型,都顯示SHC014毒力很弱。因此,研究者們推論出SARS病毒的毒力不僅來源於棘突蛋白,它的骨架部分也導致對人的感染力和毒力遠強與其同源性極高的SHC014冠狀病毒。
-
基因組分析顯示:新冠病毒難長存
日前,高山等在ResearchGate 網站發表預印本文章《5』非翻譯區條形碼揭示2019新型冠狀病毒毒力》,提出新冠病毒毒力與SARS接近,很難與人類長期共存,但我們要高度警惕潛伏在野生動物身上的「新對手」。
-
【安捷倫】聚焦代謝,安捷倫 Seahorse 在病毒免疫研究中的應用
他們的研究發現,EBV 會重塑 B 細胞的代謝通路,誘導 B 細胞進行單碳葉酸代謝,從而促進 B 細胞獲得營養,快速增殖。EBV 上調 B 細胞對外源絲氨酸的攝入,目的是為了支持線粒體的單碳代謝(圖 1 )。他們的工作為開發新的線粒體單碳代謝抑制劑來治療 EBV 的感染的 B 淋巴瘤提供了理論基礎。
-
新冠病毒可能令健康人患糖尿病 新冠病毒會破壞人體產生胰島素細胞
新冠病毒可能令健康人患糖尿病,科學家建糖尿病監測資料庫越來越多的學術研究和新冠患者的臨床證據表明,新冠病毒病毒會破壞人體產生胰島素的細胞,從而令健康人患上糖尿病。糖尿病已經被認為是導致新冠感染重症的一個關鍵風險因素,糖尿病患者更有可能死亡。《自然》援引澳大利亞墨爾本莫納什大學研究代謝性疾病學者Paul Zimmet稱,「如果你感染了COVID-19,糖尿病就是致命的。」現在,包括Zimmet在內的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認為,糖尿病不僅使人們更容易感染冠狀病毒,而且這種病毒還可能引發某些人的糖尿病。
-
研究:新冠早期高燒症狀或可降低病毒侵染性
文丨記者 徐路易 人體感染病毒後,有時會激發人產生高燒等強烈的反應。近期一項來自中國學者的研究顯示,感染新冠早期時,人體內的高溫或可在一定程度降低新冠病毒與人類細胞的結合,從而延緩病毒對人體的侵染,使得患者體內病毒載量降低。
-
研究: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
,他們研究出一種利用細胞納米海綿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策略。動物實驗表明,這種策略不僅能很好地抑制病毒的感染性,而且從理論上講,在病毒發生突變的情況下仍會起作用。目前,科學家們正在加班加點地尋找新冠肺炎的有效治療方法。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是通過刺突蛋白與人類細胞表面的ACE2和CD147兩種蛋白結合來感染人類細胞的,阻止這種相互作用就會阻止病毒感染細胞,所以新冠病毒刺突蛋白成為了科學家們研究的重點。
-
這種病毒,比新冠病毒更狡猾?!張文宏揭秘|張文宏|愛滋病|狡猾|新冠...
愛滋病病毒和新冠病毒相比,哪個更狡猾?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 張文宏: 愛滋病病毒會直接鑽到我們的免疫細胞裡,不僅如此,愛滋病病毒還能把自己的模板,整合到T細胞的基因裡,那就意味著患者除了自殺以外,沒有第二種辦法。當免疫細胞低到一定程度後,所有的愛滋病症狀就會出來,比如生腫瘤、生感染等。
-
【文獻閱讀】新冠病毒重要毒力因子Nsp1與宿主的相互作用
截至10月31日,新冠病毒已造成全球4600多萬人感染,超過100萬人死亡,近日在國外爆發了第二波疫情,國內新疆也出現了散發病例,山東進口食品中也檢出了新冠病毒,應對疫情仍然不能鬆懈。
-
較真丨有報導稱新冠病毒能在康復者體內存留數周但傳染力變弱,該...
查證者:韓越丨劍橋大學病毒學博士後一、原研究到底說了什麼3月5日,有報導稱「研究表明新冠病毒能在康復者體內存留數周,但傳染力變弱」。乍一看,大多數人可能會理解為——雖然患者已經康復了,但是患者自身還會攜帶一定數量的病毒,而這種狀況可能維持數周,在這數周的時間內,康復者還存在將病毒傳染給身邊人的風險,但是風險較低。情況真的是這樣嗎?這篇2月27日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的論文,內容只有一頁。文章的原意為:四名中國的醫護人員,在工作過程中被新冠病毒感染,為輕度或中度患者。
-
研究發現:新冠病毒能感染人腦細胞並可以在腦組織中複製
已有臨床報告,在新冠肺炎疫情早期階段,有些患者會表現出神經症狀,但對於新冠病毒是否會感染人腦細胞,科學家並不清楚。近日,發表在《ALTEX:動物實驗替代品》上的研究表明,大腦類器官可以被新冠病毒感染。這意味著,新冠病毒是可以感染人腦細胞的。
-
西班牙研究小組在去年3月的廢水中檢測出新冠病毒
據外媒報導,西班牙巴塞隆納大學26日發布了一則公告,該校領導的一個腸道病毒小組在2019年3月採集的巴塞隆納廢水樣本中檢測出新冠病毒。研究人員對當地廢水樣本做了檢測,結果發現在去年3月12日採集的廢水中已有新冠病毒的蹤跡,此前該小組的研究人員已在今年
-
溶酶體是新冠病毒「逃離」細胞的關鍵
新冠病毒退出細胞的生物途徑,即病毒可通過溶酶體從受感染的細胞中分離出來。更好地了解這一途徑可能為阻止新冠病毒的傳播提供重要研究視角。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10月28日的《細胞》期刊。此前,科學家們已經知道,病毒進入細胞並感染細胞,在逃離之前利用細胞的蛋白質進行自我複製。然而,研究人員對病毒到底是如何離開細胞的了解有限。
-
研究人員首次發現新冠病毒「逃離」細胞途徑:溶酶體是關鍵
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官網10月28日最新消息,研究人員首次發現了新冠病毒退出細胞的生物途徑,即病毒可通過溶酶體從受感染的細胞中分離出來。更好地了解這一途徑可能為阻止新冠病毒的傳播提供重要研究視角。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10月28日的《細胞》期刊。此前,科學家們已經知道,病毒進入細胞並感染細胞,在逃離之前利用細胞的蛋白質進行自我複製。然而,研究人員對病毒到底是如何離開細胞的了解有限。
-
新冠病毒不是人工合成,俄衛生部說的「病毒重組」是什麼?
大多數突變並沒有什麼危害,甚至對病毒自身來說是致命的,不過,有極少數突變會導致病毒毒力或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增強。不同病毒的突變率也不同。引發本次疫情的新冠病毒,被認為是重組形成,也可能由此獲得感染人的能力 | 柳葉刀雜誌病毒間的基因重組可以產生和基因突變一樣的效果,如增強毒力和傳染性、增加可感染的細胞類型,逃避宿主免疫系統攻擊、增強抗病毒耐藥性等等,甚至幫助病毒逆轉基因突變所帶來的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