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詩聖,可能很多人都覺得我有點憂鬱,其實我只是比較現實。我不是憂鬱小王子,我是一個快樂的人,但是那個朝代,實在讓人不能快樂起來。國家動蕩不安,黎明百姓生活在戰亂裡,貧苦,疾病,黑暗的政治。這些都讓我心情沉痛。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青少年時家庭環境
優越,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 ,有志於「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少年時也很頑皮,「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年少的他受到各種藝術文化薰陶,五六歲時在河南郾城看過舞蹈家公孫大娘的劍器渾脫舞,幾十年後再見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引起無限思緒,寫下《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生於晚唐的杜甫,生活在一個政治動蕩的年代,天寶六載(747年),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考試。由於權相李林甫編導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科舉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投贈幹謁等,但都無結果。他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鬱郁不得志,仕途失意,過著貧困的生活,「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第二年六月,潼關失守,玄宗倉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是為肅宗。這時的杜甫已將家搬到鄜州(今陝西富縣)羌村避難。得知肅宗即位,杜甫再次獨身北上,沒想到遭到叛軍截到,又因自己官職小,沒被抓入大牢。雖然杜甫個人命運悲慘,但是他仍心繫百姓,擔憂國家。
安史之亂時,他時刻注視著時局的發展,在此期間寫了兩篇文章:《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冠形勢圖狀》和《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五首》,為剿滅安史叛軍獻策,考慮如何減輕人民的負擔。當討伐叛軍的勁旅——鎮西北庭節度使李嗣業的兵馬路過華州時,他寫了《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的詩,表達了強烈的愛國熱情。
杜甫,不是憂鬱小王子,曾經的他,也還非常豪爽的,李白的大粉絲怎麼會抑鬱呢。
杜甫的父親時任兗州司馬一職,杜甫於是赴兗州省親,與蘇源明等一起,到齊趙平原,作第二次漫遊。大概這時他父親正在兗州做司馬,他在齊趙一帶過了四五年「裘馬輕狂」的「快意」生活,也留下了現存最早的幾首詩:《登兗州城樓》,是省侍父親於兗州時的作品;還有《畫鷹》、《房兵曹胡馬》兩首,以青年人的熱情歌頌了雄鷹和駿馬;還有一首《望嶽》,更是其中的傑作,結尾的兩句是流傳千古的名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流露了詩人少年時代不平凡的抱負。
杜甫心繫百姓,一生清貧,生活艱苦。他不是憂鬱小王子,他只是感性,擔憂朝政,擔憂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