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上午,《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理工學科工作座談會在北京召開。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總編委會副主任、化學主編白春禮,《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執行總主編楊牧之出席,40多位學科主編、副主編、分支主編、學科秘書等專家學者參會。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社長、《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執行副總主編劉國輝主持座談會。
白春禮指出,編纂《中國大百科全書》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科技三會」上關於「加強科學普及工作」重要指示的具體行動,是黨中央、國務院的一項重大文化戰略決策,該書是體現我國當代科學文化水平、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提升文化軟實力和構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大基礎文化工程。為適應新時代的數位化發展需求,《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定位於新型的網絡百科全書,是基於信息化技術和網際網路,進行知識生產、分發和傳播的國家大型公共知識服務平臺,目標是編纂一部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網絡化和數位化的《中國大百科全書》。
白春禮進一步指出,認真做好《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編纂工作,對於更好地發揮該書在提高全民科學素養、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等方面具有積極而重大的意義。他說,中科院作為中國自然科學的最高學術機構,在《中國大百科全書》前兩版編纂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第三版的編纂過程中,中科院既是重要組織者,也是重要編纂力量,肩負著重要的歷史重任。
白春禮表示,中科院作為《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的重要依託單位之一,在54個理工類學科中,有30個是由中科院相關研究所或是中科院院士領銜主持的,中科院科學家提供的條目內容將作為標準基礎知識,面向全社會發布、傳播和傳承,其歷史意義將彪炳千古。為做好此項工作,中科院此前下發了支持性政策文件,並為30個學科編委會提供了配套資金,下一步還將出臺有關文件,鼓勵和推動相關研究機構在專家隊伍、績效考核及條件保障等方面採取有效措施,確保這項重要工作順利推進。
白春禮希望中科院參與編纂工作的院士專家要秉持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擼起袖子加油幹,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案,緊張而又有序地完成好黨和國家交辦的歷史重任。
楊牧之指出,《中國大百科全書》不是一本書,而是一座「文化萬裡長城」,是廣大讀者日常學習的工具,其影響非常深遠。當前,世界各國、各地區都在積極編撰百科全書,通過百科全書引導社會公眾。形勢、時代的壓力都要求中國抓緊時間編寫自己的百科全書,而我國要後來居上,要趕超,就要充分認識百科全書編撰工作的艱巨性、複雜性和科學性,就要靠質量,靠創新。作為中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中科院將是第三版編纂工作的中流砥柱,也是完成編纂工作的根本保證。
劉國輝介紹說,《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編纂項目已動員2萬餘位全國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各學科的權威專家學者,其中包括300餘位院士,30多位學部委員,至今已啟動全部103個執行學科,第三版網絡版首期目標為30萬餘條,計劃於2018年上線,使之成為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養的國家公共知識服務平臺。
會議聽取了化學、機械工程、力學、土木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5個學科條目編撰工作的進展報告,與會專家還就工作中的經驗、困難展開了積極討論,提出了許多好的意見、建議。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中科院科學傳播局有關負責人參加了座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