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漢松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安德裡亞·格茲(Andrea Ghez),三位獲獎者因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特的現象黑洞,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約合760萬人民幣)。
因新冠肺炎疫情,本次活動諾貝爾委員會對進入瑞典皇家科學院會場的人數進行了嚴格控制,全場人數不超過30人。並且進場時發給每個人一個口罩,對於沒有戴口罩要求的瑞典來說,這已經是瑞典要求最嚴格的地方。
1895年11月27日,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伯恩哈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籤署了他最後的遺囑,將財產中的最大一份給了一系列獎項,即諾貝爾獎。諾貝爾獎初始分設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等五個獎項。1968年,瑞典國家銀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際,捐出大額資金給諾貝爾基金,增設「瑞典國家銀行紀念諾貝爾經濟科學獎」,俗稱諾貝爾經濟學獎。
「數」說諾貝爾物理學獎
113次:
1901年以來,諾貝爾物理學獎共頒發過113次。其中有六個年份沒有頒發過諾貝爾物理學獎,分別是1916、1931、1934、1940、1941和1942年。根據組委會的章程,如果候選人的貢獻沒有達到要求,那麼獎金將被留至下一年。如果第二年仍然沒有合適人選,獎金將被加入到基金會的初始資金中。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諾貝爾獎較少頒出。
212人:
1901-2019年,共213人次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其中,美國物理學家John Bardeen(約翰•巴丁,1908年5月23日-1991年1月30日)因電晶體效應和超導的BCS理論在1956年、1972年兩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約翰•巴丁)
25歲與96歲:
迄今為止,最年輕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是William Lawrence Bragg,獲獎時是25歲。1915年,他和他的父親William Henry Bragg同時獲獎。2018年,亞瑟•阿斯金(Arthur Ashkin)以96歲高齡獲獎,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的最年長者。
3位女性:
歷史上曾有3名女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分別是「居裡夫人」瑪麗•居裡(Marie Curie)、德裔美國物理學家瑪麗亞•格佩特-梅耶(Maria Goeppert-Mayer)和2018年的得主唐娜•斯特裡克蘭。
(居裡夫人)
其中,瑪麗•居裡兩度獲得諾獎。1903年,居裡夫婦和貝克勒爾由於對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11年,居裡夫人因發現元素釙和鐳再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兩獲諾貝爾獎的人。
近幾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名單及其主要成就
2019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名譽教授詹姆斯·皮波斯(James Peebles)因「在物理宇宙學上的理論發現」獨享一半獎金,瑞士日內瓦大學教授米歇爾·馬約爾(Michel Mayor)和迪迪埃·奎羅茲(Didier Queloz)因「發現一顆環繞類太陽恆星的系外行星」共享另一半獎金。
2018年,美國科學家亞瑟•阿斯金(Arthur Ashkin)、法國科學家傑哈•莫羅(Gerard Mourou)和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裡克蘭(Donna Strickland)獲獎,理由是「在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
2017年,三名美國科學家雷納·韋斯、巴裡·巴裡什和基普·索恩,憑藉在發現引力波方面取得的成就獲獎。
2016年,三名科學家戴維·索利斯、鄧肯·霍爾丹和麥可·科斯特利茨,憑藉在物質的拓撲相變和拓撲相方面的理論發現獲獎。這三名科學家均在英國出生,獲獎時均在美國的大學從事研究工作。
2015年,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憑藉發現中微子振蕩獲獎。
2014年,日本科學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學家中村修二,憑藉發明藍色發光二極體(LED)獲獎。
2013年,比利時物理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特和英國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因描述了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獲獎。
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振寧在粒子物理與場論、凝聚態物理、統計物理等領域都取得了眾多輝煌的成就。1957年因發現宇稱不守恆和李政道一起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他們與物理學獎「擦肩而過」
提起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遺珠」,不得不提的就是愛因斯坦。他提出的相對論,動搖了牛頓物理學的理論基礎,但在其有生之年,因沒有給出有效論證,導致他未能因此獲物理學獎。
因為同樣原因「錯失」諾獎的還有霍金。1974年,他提出了通過「霍金輻射」來觀察黑洞的方法,但也因為理論「過於超前」,尚未被證實,成為了他永遠的遺憾。
不過,即使科學家提出的「超前」理論被證實,也可能與獎項無緣。拉爾夫•阿爾珀自1948年起研究宇宙大爆炸理論,但因條件限制,其觀點未被證實。隨著當代研究進入更深層次,越發證明其理論的正確性。可惜,他已於2007年過世。而諾獎不會頒給已經去世的人。
此外,華裔女物理學家吳健雄利用實驗方法,驗證了宇稱不守恆,但因未能提出該理論,錯失諾獎。
諾貝爾獎獎金為何發了119年還沒發完
從10月5日起,2020年度的諾貝爾獎將陸續揭曉。不同於往年的是今年每項諾獎獎金將增加至1000萬瑞典克朗,這相當於759餘萬元人民幣。
實際上諾貝爾的遺產最初只有約3100萬瑞典克朗,但已經發了一百多年的獎為何獎金還沒用完?
根據諾貝爾遺囑,其留下的3100萬克朗,其實並不直接用作獎金,而是用於投資理財。
其中,每年90%的收益會用於評獎事宜。在諾貝爾基金會成立初期,為避免有風險的投資,基金會將資金完全投資於銀行存款和公債上。但是由於通貨膨脹和貨幣貶值,50多年後基金會資產流失了將近60%。
1953年,諾貝爾基金會開始投資股市和不動產。股票牛市盛行,以及房地產的大熱,使得諾貝爾基金快速增值。截至2019年,諾貝爾基金會投資市值已超過49億瑞典克朗,獎金數額隨著基金會的投資收益不斷變化。
在1901年,諾貝爾獎最初的獎金數額約為15萬瑞典克朗。而到了2020年,其數額已達到1000萬克朗。按照諾貝爾的遺願,諾貝爾獎的獎金金額應保證一位教授20年不拿薪水仍能繼續從事研究。
10月5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卡羅琳醫學院拍攝的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現場。新華社(魏學超攝)
3位C肝病毒發現者於10月5日斬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拉開了2020年「諾獎周」的序幕。之後幾天將會陸續公布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經濟學獎。
文章整合自澎湃新聞、央視新聞、新華社、中新網等。
更多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