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漸趨緩和,孩子們終於可以走出家門,去親近大自然,感受外面花花綠綠的世界了。
但!總有「刁蟲」來壞事,草地上、樹上各種「不速之客」讓人頭皮發麻,一不小心碰到還可能讓孩子過敏,嚴重的甚至會要了孩子的命。
比如下面這個新聞案例:
其實除了我們熟知的蜜蜂,大自然中還有很多伺機而動的昆蟲。
那麼,這些昆蟲是如何向人體發出攻擊的?人類該如何保護自己?接下來一起跟局長看看~
01
隱翅蟲
局長先來說下經常「榮登」媒體熱門的隱翅蟲。
隱翅蟲是一種和螞蟻一般大的蟲子,因為有雙隱形的翅膀,所以叫做隱翅蟲。
儘管在各類媒體上隱翅蟲造成的傷害觸目驚心,但實際上遭受隱翅蟲危害的機率並不高。
因為在眾多隱翅蟲中,只有毒隱翅蟲有可能對人體造成影響,而且毒隱翅蟲也不會隨意動用自己的毒液,因為這些毒液是它的保命底牌。
秉著「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做事風格,絕大多數的毒隱翅蟲都可以和郊遊的我們和平相處,即使在人體皮膚表面爬行時也不放出毒液,我們大可不必談隱翅蟲而色變。
但如果我們看到隱翅蟲,隨手就要拍死、捏死,那就不能怪它奮起反抗了。
毒隱翅蟲體內含有強酸性的毒液,患者接觸毒液後,數小時內會有紅斑、腫痛、局部不適、癢、水皰、發熱、化膿等過敏症狀。
嚴重者甚至還會出現淋巴結腫大、頭暈、頭痛等病症。
所以對待落到身上的隱翅蟲,一口氣讓它隨風而去,或者抖一抖把它遠甩身後,雙方和平再見,才是最好的結局。
如果不慎沾染隱翅蟲毒液,可用除燒鹼外的鹼性物質中和酸性毒素,比如肥皂水清洗等。
紅斑、腫癢等過敏症狀,可選用爐甘石洗劑、糖皮質激素軟膏等塗抹。
水腫明顯或有糜爛滲液時,可以用1:5000 高錳酸鉀溶液或0.1% 雷佛奴爾溶液溼敷。
如繼發感染,則需抗感染治療。
如果情況嚴重,要及時去醫院皮膚科就診。
那我們怎麼區分哪些隱翅蟲有毒哪些沒毒呢?
一般的隱翅蟲像螞蟻一樣通體全黑,無毒無害;
而毒隱翅蟲則配色鮮明,紅黑間隔,像路口的警示燈,我們看到後遠遠躲開就可以了。
02
蜱蟲
蜱蟲是郊遊時最應該注意的刁蟲。
因為它不像隱翅蟲那麼「敵我分明」,不管有沒有惹到它,它都會想盡辦法向你出擊。
蜱蟲是「草地吸血鬼」,以血液為食。
它們能在十多米遠的地方就感知到人和動物的存在,然後攀附在草尖上,伺機流竄到路過的「獵物」身上。
然後藏匿在他們的身體裡,不斷吸血,直到血液把自己扁憋的身子撐成個「球」。
整個作案時間可能是幾小時,或者是幾天。
它們吸血時會將「口器」扎得很深,一旦發現不要硬扯,可以先用酒精塗抹,使其脫落,然後去醫院請醫生幫忙清除口器,以防口器殘留在體內。
蜱蟲咬傷後不僅會使皮膚敏感的寶寶過敏,還能傳播很可怕的疾病,如腦炎、出血熱、萊姆病等,重者可致人死亡。
而且病毒可能會有1-2周的潛伏期,在這一段時間裡仍要進行進一步的觀察治療。
03
紅蟻
致敏大戶——紅蟻也是不得不提的狠角色。
之所以把紅蟻稱作「致敏大戶」,是因為它的毒液能讓容易過敏的人出現臉紅、蕁麻疹、呼吸困難等症狀,重症患者在幾分鐘內就可能休克甚至死亡。
2018年7月21日,廣西南寧的李先生被螞蟻叮咬後,先是出現全身發紅、起疹等症狀,隨後逐步發展到嘴唇及臉部開始有明顯的麻木感。
就診後經醫生判斷,李先生很可能是被紅蟻咬傷,對紅蟻的毒蛋白過敏。
抗敏治療後,李先生的症狀得到緩解。
醫生採訪時還表示,有另外一名病人被紅火蟻從褲管鑽進咬傷,但是該病人沒有第一時間來醫院救治處理,回家後出現昏迷,喪失意志,而後呼吸心跳停止。
醫生對這名病人進行了兩個多小時的搶救,但最終該病人還是不幸身亡。
一隻小小的螞蟻竟如此的可怕!我們該如何預防呢?
紅蟻一般潛伏在草地中。因此在戶外,紅蟻多發區千萬不要讓寶寶打赤腳,衣服和鞋襪也要放在螞蟻爬不到的地方,以免造成蜇傷。
如果不小心打擾到這些紅蟻,或者踩到了一個蟻巢,最好的辦法就是立刻遠離,不然這些類似黑社會尋仇般的紅蟻,會迅速傾巢而出,對你死咬不放。
被紅蟻咬後,如果有顯著的周身紅腫發熱等過敏反應,建議馬上就醫。
04
蜜蜂家族
「護花使者」蜜蜂是很容易與我們有親密接觸的昆蟲,所以很多人不把蜜蜂叮咬當回事,結果導致悲劇發生!
常常出現在新聞裡的蜂類主要有3種:蜜蜂、馬蜂、胡蜂。
下面我們就來一一認識它們。
01
蜜蜂
蜜蜂一般不會主動攻擊人,但威脅來臨時,它會以死相博,將毒針注入「敵人」體內,使人容易出現溶血、過敏等症狀,嚴重的會導致過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被蜜蜂咬到後,要用卡片(銀行卡、交通卡等)將毒針刮出。
切記不要手或鑷子夾,以防毒針內的毒液被擠進體內。
如果有喉嚨瘙癢,頭暈等疑似過敏的症狀要立馬就醫。
02
馬蜂
蜜蜂蜇人時,會將毒針留在患者體內,同時宣告了自己生命的終結。
而馬蜂蜇人後則將蜇針縮回,繼續傷人。
03
胡蜂
胡蜂類的蟄刺帶來的疼痛要比蜜蜂更劇烈一些,後果也更嚴重。
專家介紹,被胡峰蟄到後,1小時內不能得到有效治療的患者死亡率達66%,96%的患者扛不過5小時。
雖然這3種蜜蜂能給人體帶來不同程度的傷害,但好在它們不會隨意對人發起攻擊,有緣偶遇時,靜靜地讓它們自行飛走就好了。
05
毛毛蟲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這種讓人汗毛直立的昆蟲——毛毛蟲。
毛毛蟲身上密密麻麻地長著許多細細的毒毛,這些空心的毒毛裡,充滿了有毒的液體,被人碰到後,毒毛的頂部會被折斷。
折斷了的毒毛好比一根帶著針頭的注射器,能輕易地把毒液注入皮膚裡。
毒液入體後,常常可能引發劇烈的疼痛或者過敏。
所以家長要告誡小朋友,千萬不要用手去碰觸毛毛蟲,也不要盲目地去攀爬、搖晃樹木,在手扶樹幹前檢查有無趴在上面的蟲子。
如果不小心接觸到毒毛,應該儘快用鹼性液體或爐甘石洗劑。
瘙癢明顯可以口服抗組胺藥,少數全身症狀明顯者可以口服皮質激素。
有的媽媽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有的孩子被昆蟲叮咬後只有輕微不適比如泛紅、瘙癢等,而另一些的孩子卻有呼吸困難、反覆嘔吐、昏厥等嚴重的反應?
前面我們說過,蜜蜂、紅蟻等昆蟲叮咬人時,會將毒液注入皮膚,可能使人過敏。
但因為每個人對毒液的過敏強度不同,所以反應也不一樣。
而且很多人第一次被某種昆蟲叮咬後不會發生反應,過敏大多數發生在第二次、第三次被蟄時,甚至更遲,這是因為過敏反應需要一個致敏期。
除了一般的蕁麻疹或皮膚瘙癢、紅腫等皮膚炎症,過敏還有以下症狀:
1、喘息或呼吸困難;
2、咳嗽或鼻塞;
3、聲音沙啞甚至失聲;
4、腹痛、嘔吐或腹瀉;
5、眼睛發癢、流淚或腫脹;
6、血壓下降致頭暈或昏倒。
如果懷疑孩子可能對昆蟲叮咬有過敏反應,建議到就近醫院就診。
醫生會進行辨別,如果確實存在過敏,會給予對症的抗過敏治療,以防出現更嚴重的過敏反應。
本期的調查局就到這裡,如果你覺得對你有幫助,點個「在看」並分享轉發出去哦!
本文來源媽媽網育兒(mmwyuer),由媽媽網獨家專欄「媽媽調查局」特約供稿
大學學妹變弟妹
兩公婆吵架我成夾心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