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3月14日電 (記者 許婧)從事珠寶鑑定和教學已超過20年的華東理工大學寶石檢測中心專家劉學良博士14日在「慧眼鑑寶」公益活動現場為觀眾免費鑑寶時說,辨別寶石看似高大上,實際「只要用心學習,積累經驗,你也行」。
又到3·15,上海市教委新聞辦、華東理工大學等當天聯合主辦了「慧眼鑑寶」活動,邀請劉學良為市民普及寶石鑑別技巧,並現場免費鑑寶。也許是時下收藏大熱,在劉學良的專業點評下,整個活動持續了近3小時,會場始終爆滿,觀眾的熱情和參與度相當高。
一個放大鏡、一隻手電筒,劉學良說這是珠寶鑑定最基礎和最常用的兩件寶貝。拿起一個觀眾帶來的珠寶,打開手電筒,放在放大鏡下觀察,劉學良憑藉多年來對珠寶玉石知識的理解和20年的經驗積累,簡單而明確地作出結論「這是天然的」、「這是合成的」。
劉學良所在的華東理工大學國家寶石檢測中心,是華東地區首家通過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與中國實驗室認可委員會認可的國家級寶石檢測權威機構,業務量站到上海市場份額中的10%。檢測中心依託的,正是該校強大的科研實力,中心所屬的材料學學科是國家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授予權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11」重點和上海市重點學科。
劉學良供職的檢測中心,檢測的珠寶價值從幾千元到幾萬元,也有上億元的成品,每天出入的有普通消費者,有商家和其他機構,尤其是消費者希望得到華理檢測中心的鑑定證書。當天,一位來先生拿著「從魚缸裡撿到的一塊石」,找到劉學良,希望知道這塊看上去晶瑩剔透的黃色小塊到底是什麼。劉學良用儀器經過約5分鐘的檢測告訴他「只是玻璃」,來先生也判定「檢測結果靠譜」而轉身離開。
劉學良說,現代社會因為有了科學儀器使鑑別真偽變得更為方便,但在購物、淘寶的現場,仍然主要依靠人的感覺器官。他認為,通過觀察可以實現大部分內容的鑑別,但是觀察能力需要有一個長期的、逐步積累過程,「主要的方法是多看、多學、多思,經驗越多,鑑別的能力也就越強」。
近年的珠寶收藏大熱,市場上造假時有耳聞。劉學良總結出了五種常見的購買陷阱:合成品及處理品當天然的賣;低檔的冒充相似的高檔品;混淆概念(玉石、寶石;硬度、火彩、顏色;產地或合成公司;18KGP等);以旅遊或中獎的方式銷售;證書與銷售的產品不符。
對普通消費者,地質學專業出身的劉學良建議,購買珠寶前要考慮用途,佩戴的不買最貴,只求合適自己的,在旅遊地購買要慎重,在國際市場,自然是中間環節越少價格越便宜,購買貴重飾品最好帶證書,要核對證書與實物,「買價過高、品種沒選對、不了解市場、變現渠道不順暢等,是珠寶投資的風險,要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