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成都3月18日電(王軍)今年,中央、地方要重拳治理大氣霧霾和水汙染,從源頭下手控制汙染,提高清潔能源比重很關鍵。太陽能發電是新興的可再生能源技術,而太陽能光伏發電具有電池組件模塊化、安裝維護方便、使用方式靈活等特點,是太陽能發電應用最多的技術。
太陽能光伏發電將如何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帶來實實在在的生態、經濟效益?日前,記者走進在光伏發電技術方面處於全國領先水平的四川通威集團,採訪了其副總裁胡榮柱。
胡榮柱表示,當前,通威集團正在產業終端的「漁光一體」和家庭光伏發電系統上下功夫。
什麼是「漁光一體」?「就是將水產養殖和光伏發電相結合,通俗一點就是,水下養殖、水面上發電,它能夠大大地提高水面的利用率。」胡榮柱稱,通威集團的另一大產業板塊農牧養殖,擁有超過4000萬畝養殖水面,每畝可安裝30-50KW額度發電裝置,即使只利用到10%,前景也非常可觀。
同時,胡榮柱給記者提供了相關數據:按照光照強度不同,如果在相應的土地上有效架設光伏電站,每畝土地每年可輸出5-10萬度電,產出5-10萬元的財富價值,相當於每畝土地可輸出10噸以上的石油或20-30噸糧食。
另一方面,農村家庭安裝家庭光伏發電系統,同樣大有可為。「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光伏發電已經普遍運用。」胡榮柱表示,這套系統和空調、電視一樣,是一種家用的消費品,在太陽能豐富的地區使用,簡單可靠、經濟清潔。
一個家庭安裝一套家庭光伏發電系統需要多少錢呢?「每千瓦投入9000元左右,一個家庭需要3-5千瓦,每個千瓦裝置佔地10m?。」胡榮柱說,從經濟角度來看,家庭光伏發電系統已具備了進入農村家庭的條件,不過由於居住情況不同,城市家庭暫不適用。但胡榮柱預測,隨著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消費新能源的意識深入人心,家用的光伏發電系統會在未來幾年走入尋常百姓家。
胡榮柱還認為,太陽能光伏產業是市場規模大、產業輻射面廣、拉動效應明顯的朝陽產業,因此可在貧困地區積極推廣光伏扶貧工程,這也是實現產業與項目有效結合的扶貧新路子。
據了解,去年11月,四川通威集團宣布投資50億元在成都雙流建設5GW太陽能晶矽電池項目,建成後將成為全球自動化程度最高的晶矽電池工廠之一,預計能實現年銷售收入250億-300億元。太陽能晶矽電池是光伏發電系統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多晶矽材料技術突破,生產成本下降,讓光伏發電系統設備整個成本大幅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