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害怕,我現在看著夕陽,它很美麗,但我又有點想哭,我不知道這會不會是我最後一次看到這美麗的夕陽。」
在11月16日試圖再次隻身登陸印度北森提奈島的前夜,27歲美國籍傳教士約翰·艾倫·周(John Allen Chau)在日記中記錄下了自己內心深處對於死亡的一絲恐懼。印度安達曼海群島中的北森提奈島與世隔絕, 島上原住民部落森提奈人是群島中最排外的一支原始部落。約翰·周在試圖划船登島與原住民接觸時,剛踏上沙灘就被亂箭射死。
「你們可能認為我瘋了,但我認為向他們宣教是值得的,如果我最後被殺了,請不要怪罪他們,因為這不是一件毫無意義的事情。」約翰·周在獨自登島前留給漁民的日記中再次強調了自己的使命。
這並非約翰·周第一次「擅闖禁地」,他最初的嘗試已經險些讓他喪命:一名島上的土著射出的一支利箭直接刺破了他的防水聖經。
但約翰·周仍然決定再試。他死訊傳出也引發了全世界人們對於生命與信仰,傳教士還是探險者的爭論和關注……
約翰周和朋友的自拍 拉姆齊 供圖 家人:「我們願意原諒殺死他的人」出生於1991年12月18日的周,在社交媒體帳戶的自我簡介中,自稱「一名野外救護員、高階潛水員以及被蛇咬過的倖存者」。
周的爸爸是華裔,媽媽是白人,自小生活在多元文化之中。去世時離他28歲的生日還有一個月的時間。
「約翰是我們心愛的兒子、兄弟和叔叔,同時也是最好的朋友。他熱愛生活,也會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對於其他人來說,他還是一名傳教士,我們相信他去印度北森提奈島的行為完全是他個人意願所決定的,我們願意原諒殺死他的人,也希望當地政府能夠赦免為他提供幫助的人。」11月21日,周的全家人在他的社交媒體帳號上發布了這樣一條消息。
在他的社交媒體帳號上,周這幾年更新分享了共計821張圖片,除了他出遊世界各地所拍攝的自然風光之外,便是與家人、朋友的合影。「自拍」中,周總是綻放著燦爛的笑容。
周很愛自己的家人。他在博客中寫道,小時候幾兄弟在一起的時候,會在臉上塗滿藍莓醬,然後拿著用木棍製成的弓箭和長矛在後院裡相互追趕,這是他們最喜歡的遊戲。
周在2015年的一篇博客中寫道,《魯濱遜漂流記》是自小最喜歡讀的書,受到這本書的影響,他對探險充滿嚮往,長大後也曾遊覽世界多地。他通過自學掌握了潛水、登山和野外急救等多項野外技能。
這似乎和他從小的生活環境密不可分。周從小生活在美國西北部華盛頓州,離家幾個小時車程的北卡斯卡德山國家公園是他自小最喜歡玩耍之地。有一次,他僅僅戴了一個頭盔就徒手從公園中一處幾乎乾涸了的瀑布山上向下爬,沒想到雖然瀑布乾涸了但山面還有很多地方仍然溼滑,有好幾次差點失手摔下山去,後來他知道自己朋友的堂兄就是在離此處不遠的山面上做著類似挑戰時不幸失手跌下山去摔死的。
正因為從小喜愛戶外運動,士力架成為了周最喜歡的零食,他每次外出的時候幾乎都要帶一根在身上,他對士力架的描述是「250卡路裡的純淨精華,即使有時候是融化了的精華。」
上大學之後,周也選擇了健康與運動科學為自己的專業,他就讀的學校是位於美國中部俄克拉荷馬州圖爾薩市的奧羅羅伯特大學(Oral Roberts University),這一地區是美國清教徒文化保留最為完整的地區之一,同時神學也是這所大學非常出名的學科。
據圖爾薩當地媒體23日報導,當得知周去世的消息後,他的同學們已經開始自發地悼念起這個曾經給他們帶來快樂的朋友。「他在大學期間是一個充滿愛心的大男孩,總是希望能夠幫助他人,也曾經幫助過我,現在我們永遠無法回報這些幫助了。」同學詹姆斯在接受採訪時說。
奧羅羅伯特大學校長威廉·威爾森博士也對周的去世表示了悲痛,「在過去50年中,我們的校友走到世界的各處,為數百萬人帶來了幫助和希望。我們對於約翰死於試圖聯繫那些被孤立的部落並不感到驚訝,對於他的死,我們深感悲痛。」
「在我的印象中,他開朗、與人為善,非常受到朋友們的歡迎,也非常具有冒險精神,是一名虔誠的基督徒。」周的摯友約翰•米德爾頓•拉姆齊(JoMhn iddleton Ramsey)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說。
約翰周和他的朋友
以色列之行堅定信仰之路「利用好今天你能夠爭取的所有機會,因為你不知道明天會帶來什麼。」這是約翰·周的座右銘。
大學畢業之後,周換了不少工作,但他說令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足球教練的工作,因為利用了足球教練的身份參與到一些非政府組織項目中,通過學習足球的方式幫助偏遠地區難民的孩子重新找回正常的生活。周也藉此機會去過非洲多個國家。
不過,真正讓約翰·周的生活軌跡發生轉變的是2015年8月的一次學習之旅。那次,他參加了由一個叫「契約之旅」(Covenant Journey)的組織發起的10天以色列之旅,同來自世界各地同年齡的年輕人相聚在以色列,了解基督教的文化與歷史,那是約翰·周第一次參加類似活動。
「這次旅行震撼了我,讓我眼界更開闊了,也更理解了宗教文化的真諦,我驚訝於耶穌基督在我這個年紀的時候就開始做的事情,我不認為我掌握了信仰的真諦,我會在實際生活中踐行它們。」周當時寫道。
拉姆齊就是在這次活動上認識了周,之後成為了摯友。但拉姆齊那時不知道的是,周在結束了10天的以色列之行之後,便獨自前往了印度的安達曼海海島上開始了對這一未知地區的初步探知。
拉姆齊說,他不確定周何時開始對北森提奈島上原住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契約之旅」的創始人兼主席馬特·斯塔弗在其官網公開的一份聲明中寫道,「約翰熱愛他人,他願意獻出生命與北森提奈島上的人分享耶穌的故事。從高中起,約翰就想去北森提奈島與原住民談論耶穌。」
在第一次從印度安達曼海島回來之後,周便將再次去這些島嶼列為他接下來的人生中必須要做的第一件事,「那裡還有太多值得看和值得做的事情。」
拉姆齊第一次聽說周的計劃是兩年前,「他說他知道這樣做的危險性,但他認為他必須這麼做,他希望和島上的原住民做朋友,了解他們的文化和語言,並最終能夠用原住民的語言向他們介紹自己所秉持的信仰。」拉姆齊告訴澎湃新聞。
2018年,周再次開始準備獨自前往北森提奈島,這次他帶著足球和別針等小禮品,以及《聖經》。「這次他沒有對外公開自己的計劃,所以很少人在之前知道他策劃的這一行動,但他與我商量了很多,我知道他對此進行了充分的準備,閱讀了大量的有關書籍,他預想著可能會遇到的一些情況並尋求我的意見。」拉姆齊說。
2018年11月15日,周獨自一人來到了北森提奈島附近。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之後引述幫助約翰·周登島的漁民的話報導,周通過一名電子工程師聯繫到幾名漁民和一艘漁船,漁船把他載至距北森提奈小島幾百米外,他自己再乘獨木舟上島,為此行,美國青年支付了325美元。
而15日的第一次登島並不成功,原住民對他的到來充滿敵意,他無奈逃回與漁民會和。16日當他把自己的物品和日記交給漁民選擇再次登島之後,他們便再沒有和約翰·周取得過聯繫。
11月17日,當漁民們再次來到北森提奈島附近時,他們看到了島上的原住民正在拖拽約翰·周的遺體,從16日登島到17日遺體被發現這段時間裡,沒有人知道約翰·周遭遇了什麼。
身後爭議:部落需要外來信仰嗎?現在,約翰·周的家人最希望的是能夠看到他的遺體,但印度方面11月24日的最新說法是,「他的遺體會有很大機率無法找到。」
公開資料顯示,北森蒂內爾島大約在6萬年前就有人類居住,但島上部落迄今仍是迷團,外界對語言、文化甚至島嶼本身所知甚少。據傳19世紀英國殖民者曾試著與森蒂內爾人接觸,但發現就連臨近島嶼的原住民也無法理解森蒂內爾人的語言,顯示島民已經與外界隔離相當長一段時間。依據不同統計,森蒂內爾部落人數在數十人至數百人之間。
媒體報導稱,為保護森蒂內爾人與世隔絕的生活方式,同時擔心沒有抗體的他們受到外界疾病感染,印度政府已經將北森蒂內爾島劃為「禁區」,絕對禁止任何人靠近,甚至連印度海軍也不準在島嶼附近航行。
「周非常清楚策劃這樣的行動可能違反的法律以及可能造成的後果,但他認為他有使命去這麼做,他說自己受到了召喚。」拉姆齊說,「對於我來說,我是支持他的行為的,我也被他所做的努力而打動。」
對於這一行為所引發的爭議,支持約翰·周的行為的人說,他是為了自己的信仰而死的。但也有許多人並不認同這一行為。
英國《獨立報》24日發表評論稱,約翰·周的行為應該提醒那些想接觸原始部落的傳教士們,他們認為這些部落缺乏他們所需要的文化和信仰,這些都不如給他們一些實際的物品和補給來的實在。印度德裡大學人類學教授喬希也撰文稱,約翰·周的行為有可能把一些外界的疾病帶給這些原始部落的人,最終危害到他們的生存。
印度方面也始終不願意承認約翰·周的「遊客身份」,當地警方表示,周算不上「傳教士」,只是獵奇心理較強的「探險者」。此前,警方已經聯絡人類學家和熟悉當地部落的專家共同制定計劃,想辦法將遺體帶回。當地警方已經依謀殺罪立案調查,並逮捕7名涉案人士。警方沒有公布涉案人士姓名,但透露7人全都是漁民。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