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前一段時間看了《狄仁傑之四大天王》的電影,電影以爭奪大唐皇帝賜予狄仁傑的「亢龍鐧」為故事主線,展開了整個電影的故事敘述。但是作為建築行業的小編有兩個直觀感受,首先是電影中大理寺的建築畫面處理挺好,展現了大唐建築的開闊、深遠、壯闊的氣勢;另一個感受則是電影中的亢龍鐧像極了位於寶島臺灣的臺北101大樓。
所以小編在觀看電影的時候,一直有一個想法在腦海中盤旋。如果,電影情節改為科幻片的話,則只需簡單改編一個穿越的現代的故事,說狄仁傑把亢龍鐧經過了變身,放大為現代的一座建築。插在了距離長安古城十分遙遠的臺北即可。


好了,下面小編正式為大家分享有關臺北的101大樓的故事。
臺北101大樓,位於臺北市信義區金融貿易區中心,東臨信義廣場,北依信義21號公園,西近富士洋行,南靠臺北捷運信義線。佔地面積153萬平方米,主要由101層高的辦公塔樓及6層的商業裙樓和5層地下室組成;

總高度508米,因101層的原因,被人們稱之為臺北101。第101層,面積雖然只有3.3平方米,要想來到這裡,需要轉乘2次電梯才能抵達。另外還要注意的是即便是只有3.3平米,在位於杜拜的哈利法塔出現之前,如果你站在這裡的話,則意味著你正站在世界之巔!

因為臺北101以其508米的建築高度,曾佔據世界第一高的地位。
另外,從建築外形來看,需要重點關注的是位於第27層至第90層共64層中,每8層為一節組成一個結構單元,總共8節結構單元。每節外牆均外斜7°,彼此接續、層層相疊,構成了大樓基本的立面造型。加上處處可見的傳統風格裝飾物,暗含了節節高升,花開富貴的寓意。
另外採用這種造型,小編認為正好符合,一句流行話說——「明明可以靠臉吃飯,偏偏要靠才華!」因為採用這種外觀為多節式的結構,可以有效緩解高層建築引起之氣流對地面造成的風場效應,從而達到防災防風效果。
當然如此高的建築,僅靠造型來防範風的影響顯然不夠,為此在大樓88層——92層之間約20米高的空間中,安裝了一個直徑為5.5米,重達800噸的巨型鋼球。

這個巨型鋼球與其配套的檢測、液壓系統、結構支撐系統組成了世界最大的被動式調諧質量阻尼器。正因為他的存在,在大樓面對6.3級地震時,阻尼器擺動幅度20公分;面對蘇力颱風時阻尼器的擺動幅度達到70釐米。有效地阻止了大樓因地震和颱風原因而產生劇烈晃動的。而這個「大鋼球」平時則被裝飾的十分華麗,已經成了遊覽臺北101必去的景點之一。

其實說道地震,位於地震斷裂帶上的臺灣,在建造建築之初,抗震問題即為需要特別引以重視的。當然臺北101也不會例外。
而最為糟糕的就是2002年3月31日的大地震。當時鋼骨結構約蓋到56層的高度,固定在高樓上的四座塔吊有兩座被震了下來,造成5名工人死亡,並有16人輕重傷的嚴重災難!兩座塔吊一座砸到松智路上,壓壞不少車並傷及民眾,另一座砸破裙樓屋。
此次事故發生後,大樓的建設被迫停工,直到經過了3個月之久的搶險和整修之後,才全面復工。復工後,臺北國際金融大樓予2002年7月18日正式更名為TAIPEI 101,基於「從哪裡跌倒就要從哪裡站起來」的理想,全部工程最終按實完工並交付使用。

最後小編希望,寶島臺灣的這把「亢龍鐧」和電影中的亢龍鐧一樣堅韌不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