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一種長「白頭髮」,叫「白頭翁」的野草,很多人不知道其價值
人只有老了之後,才會長白頭髮。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見過一種會長白頭髮的野草呢?這種能夠野草就是「白頭翁」了。
有資料曾記載:其葉似芍藥而大,抽一莖。莖頭一花,紫色,似木槿花。實大者如雞子,白毛寸 餘,皆披下,似纛頭,正似白頭老翁,故名焉。
也有傳說是杜甫將此草起名為「白頭翁」,唐代詩人杜甫困守京華之際,生活異常艱辛,往往是:「殘杯不與冷炙,到處潛悲辛」。一日早晨,杜甫喝下一碗兩天前的剩粥,不久便嘔吐不止,腹部劇痛難耐。但他蝸居茅屋,身無分文,根本無錢求醫問藥。這時,一位白髮老翁剛好路過他家門前,見此情景,十分同情杜甫,詢問完病情後說道:「你稍待片刻,待老夫採藥來為你治療。」
過不多久,白髮老翁採摘了一把長著白色柔毛的野草,將其煎湯讓杜甫服下。杜甫服完之後,病痛慢慢消除了,數日後痊癒。因「自憐白頭無人問,憐人乃為白頭翁」,杜甫就將此草起名為「白頭翁」,以表達對那位白髮老翁的感激之情。
據了解,白頭翁又叫做:奈何草、粉乳草、白頭草、老姑草等。這種野草確實是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很多資料都有關於白頭翁藥用價值的記載。《聖惠方》曾記載過:治休息痢,日夜不止,腹內冷痛:白頭翁一兩,黃丹二兩(並白頭翁入鐵瓶內燒令通赤),乾薑一兩(炮裂,銼),莨菪子半升(以水淘去浮者,煮令芽出,曝幹,炒令黃黑色),白礬二兩(燒令汁盡)。上件藥,搗羅為末,以醋煮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粥飲下十丸。
白頭翁可入藥,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燥溼殺蟲的功效,主治痔瘡等出血、熱毒血痢,溫瘧寒熱,鼻衄,血痔、陰癢帶下等症。而且白頭翁對酸雨敏感性較強,使它常被用作檢測環境汙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聽了小毅的介紹,大家對於這種叫做白頭翁的野草有了一定的了解呢?大家在自己的家鄉有沒有見過這種野草呢?歡迎大家留言評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