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人稱「修箱聖手」 精湛手藝響徹省港澳 老外客人也常光顧
俗話說,一技在手,走遍天下都不怕。廣州人禾樹勳就用十幾年的時間,練就了一手修理拉杆箱的獨家技藝。即使檔口藏於廣州文明路一個不起眼的小角落,也引得五湖四海的客人紛至沓來。
拉杆箱的任何疑難雜症,只要禾師傅的配件齊全,都能在一粒鍾之內全手工包搞掂,江湖人稱「修箱聖手」。禾師傅從來不怕沒生意,還經常毫無保留地向來往街坊、修拉杆箱的客人傳授經驗,教大家如何才能買到一個結實耐用的拉杆箱。
文/記者湯南
圖/記者莊小龍
手藝精湛境外客頻登門
「這些年來,我修得最多的就是拉杆和軲轆。」禾師傅修拉杆箱靠手藝也靠手力,敲、鋸、磨、鉗……十幾個工序全部都靠手工完成。記者看到,他厚實的雙手布滿老繭,手指也在十來年每天八九小時的工作中逐漸變形。禾師傅說,別的不敢包,只要有配件,包箱的疑難雜症,都可以在一個小時內搞掂。
禾師傅的工作室僅七八平方米,堆放著螺絲、手挽、拉鏈等上千種包箱配件,其中僅僅是拉杆和軲轆,就各有幾十種。在他這裡,還能找到十幾年前就已停產的配件。禾師傅很講究細節,修理布質的包箱時,起了毛邊的地方他都會用氣槍燒一下,封住毛口,「千萬不要剪,容易爛」。
不管颳風下雨,每日早上十點禾師傅準時開門,夏天晚上七時關門,冬天提前到晚上六時。他說,用自然光更順手,燈光會有影子。門上明碼標價,最便宜的維修項目只需5元,最貴的也不過百來兩百塊,「做呢樣餓唔死又發唔到達,全憑興趣。」禾師傅一直樂在其中。
「我找他修過六個箱了,手藝冇得彈」,「責任心強,人很實在」,看到記者採訪,過往街坊都主動走來發表意見。十來年練就出的精湛手藝,讓禾師傅響垛省港澳,馳名國內外。「交易會期間鬼佬最多,以中東人為主,他們的包箱都很靚」。儘管禾師傅不懂英文,也能 「手指指」與慕名而來的鬼佬嘰裡咕嚕地溝通一番。
服務生「食死貓」師傅幫洗冤
一個暴雨漸歇的上午,記者來到禾樹勳的檔口,門口坐了兩個年輕小夥子,一臉愁容。只見禾師傅麻利地將拉杆從包箱裡拆出來,指著隱藏在包箱中的那部分說:「最後這節凹凸變形,當然縮不回去,而且這是舊傷,你們這次是『食死貓』了。」
原來,兩個小夥子是東站附近一家五星級酒店的服務生,他們幫一位客人將拉杆箱等行李送上房間後,包箱的拉杆竟然不能伸縮歸位。客人一口咬定是他們弄壞的,並以包箱是限量版為由,要其給修好或巨額賠償。「我們只是實習生,一個月就一千多元,不知道該怎麼辦」。
從酒店業的同行處打聽到禾師傅的地址,兩人急忙趕來。誰知禾師傅修好後,客人仍諸多刁難。禾師傅不僅給徹底換了個新的拉杆,還教兩人如何延長拉杆的壽命。臨走的時候,禾師傅說:「如果他再『屈』你們,你們就照我說的跟他講理。」
曾做外貿拉杆箱入行18年
禾師傅的檔口不大,窩在文明路一個住宅小區的值班室旁邊,小區門口豎著「修箱第一家」的牌子,倒是十分醒目。「何以說自己是『第一家』?」面對記者的疑問,58歲的禾師傅爽朗笑道:「不是每個人都同時懂化工、塑膠。修包箱不僅要同時懂這些,還要知道哪裡有廠家、行家,可以訂製各種型號的配件,附近幾省之內,沒人比得過我。」
敢稱行業「一哥」,跟禾師傅的經歷不無關係。據禾師傅介紹,1994年左右,拉杆箱從境外引入,香港、臺灣商人紛紛在內地設廠生產包箱。1997年,禾師傅入行,與朋友合夥做起拉杆箱外貿生意,「當時我負責包箱的生產,清晰了解包箱整體製作流程和工藝。」
隨後,拉杆箱在老百姓家裡逐漸普及起來。「一個箱隨便就幾百上千元,壞一點就不能用了,太可惜。」賣包箱的越來越多,卻鮮見會修的,看到修箱市場的空白,加之1998年席捲亞洲的金融危機讓生意日漸難做,禾師傅索性轉為專業修箱。
1
看箱身
箱身內裡墊板應是軟身的為好。
2
看拉鏈頭
不是看拉鏈頭的大小,而是看厚薄,厚的自然更耐用。
3
看拉杆
將包箱的拉杆完全拉出,如果短了,容易絆著腳後跟,長的就好。
4
看軲轆
軸承軲轆最可靠,因為如果不是軸承的輪子,滾動起來就容易與膠質骨架互相摩擦,膠架容易變形,就拖不動了。
5
看內架
鋼質的龍骨韌性好,才夠紮實,塑料的就沒那麼好。如果箱底的裡襯有拉鏈,可以打開看,否則用手隔著裡布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