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虎頭蜂是世界最致命的昆蟲之一,它們雖然與蜜蜂只有一字之差,但是無論是習性上還是從形態上都天差地別。不說別的,單說蜜蜂會釀造蜂蜜這一點,就是虎頭蜂所不具備的。而且虎頭蜂非但不會釀造蜂蜜,還是自然界中「殺手」一樣的存在。下面,我們就來詳細的了解一下虎頭蜂這種「殺手」。
虎頭蜂
虎頭蜂又稱馬蜂、胡峰,它們是胡蜂科胡蜂屬下所有昆蟲的總稱,目前已知的胡蜂屬成員約有23種,其中在我國有分布的約有9種,其中主要有中華大虎頭蜂、黑尾虎頭蜂、黑腹虎頭蜂、黃腰虎頭蜂、黑絨虎頭蜂。
從外觀上看,大多數的虎頭蜂的腹部都以黃色為主,並且上面有明顯的黑色圓環狀斑紋,看起來有點像老虎身上的斑紋,其次,所有的虎頭蜂都有一對鋒利且強壯的大顎,這是它捕獵的利器。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虎頭蜂都是黑黃配色的,比如世界上蜇死人最多的黑腹虎頭蜂就是一種同體以黑色為主的胡峰。
虎頭蜂從不採蜜,但是它們吃「蜜」,虎頭蜂比較喜歡吸食水果的汁液,當吸飽喝足後,它會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點花蜜。除了這種「傳統的素食」外,成年的虎頭蜂也是吃肉的,不過,它吃肉並不是直接將肉吞下,而是先將獵物咬死,然後帶回巢穴中,讓自己的幼蟲吃。幼蟲吃完之後,會像牛的反芻一樣吐出一些流質食物來,這些流質食物中富含胺基酸,是一種高營養的物質。因此,成年虎頭蜂從不主動吃肉,而幼蟲的虎頭蜂則主要以肉食為主。
虎頭蜂不太喜歡高海拔地區,因此,通常它們會地面以上直至海拔1500米以下的地區活動,它們的築巢地點並沒有規律可循,換句話說,只要是有食物和獵物的地方它們都能安家。
虎頭蜂具有很強的攻擊性,尤其是在它們的警戒範圍內,通常虎頭蜂的警戒範圍在方圓100米內,因此,如果你在一個區域內,發現幾隻徘徊的虎頭蜂,千萬別再繼續往前走了,因為很可能再走就進入了它們的警戒範圍內了。
虎頭蜂的「武器」有兩個,一個是大顎,一個就是毒刺(螫針)了。大顎通常在捕獵小型昆蟲時或者切割獵物時使用,而毒刺則會在捕獵大型獵物或者是對付入侵者時使用。虎頭蜂的毒刺與蜜蜂的毒刺不同。蜜蜂的毒刺毒性較差,而且是一次性的(蜇時毒刺會留在人身上並且會帶出整個消化道,所以必死),而虎頭蜂的毒刺中蜂毒毒性很強,並且它的毒針可以終生使用。
由於人一旦遇到虎頭蜂大都是成群的,所以被成群的虎頭蜂蜇傷是有生命危險的。
虎頭蜂的蜂巢
蜜蜂的蜂巢是勤勞的蜜蜂們用蜂蠟製成的,所以整個蜂巢都是可以食用的。但是,如果你想從虎頭蜂的蜂巢中尋找一丁點蜂蜜或者乾脆當作食物吃掉,那就大錯特錯了。因此,虎頭蜂的蜂巢中非但沒有蜂蜜,而且蜂巢本身也是毫無營養的。
虎頭蜂巢穴建立的發起者是蜂王,它會利用大顎將枯木咬下一小部分,然後混合自己的唾液,在唾液的作用下,這些枯木的碎屑會變為紙漿狀,之後它們再利用這些「紙漿」慢慢地建立自己的初級巢穴。等到第一批後代孵化,它們就會再次用蜂王同樣的方法繼續擴建蜂巢,直到能夠容納上千,甚至上萬隻虎頭蜂。
因此,即使小的虎頭蜂巢中都有成敗上千隻虎頭蜂,所以見到虎頭蜂巢千萬別去找刺激。
雖然,虎頭蜂巢是由木漿做成的,與蜜蜂的蜂巢差很多,但是從蜂房的形狀看,並沒有本質的區別,都是以六邊形的結構為主,顯然這種結構是效率最高的(六邊在連接時節省時間和材料,且空間較大)。
遇到虎頭蜂該如何應對?
如果看到虎頭蜂巢,恰好你又沒有引起它的注意,千萬不要試圖自己搗毀蜂巢,因為在沒有專業設備的情況下,上千隻虎頭蜂的圍攻,幾乎很難生還。所以,在發現家附近有虎頭蜂巢時,趕緊報警請專業人員來清理。
如果是在野外遇到零星的幾隻虎頭蜂,那麼大概率虎頭蜂巢就在附近百米範圍內,如果你將它們激怒,上千隻虎頭蜂只需要1分鐘內就能到達戰場。所以,切勿打草驚蛇,最好的辦法就是原路返回。
如果被虎頭蜂追趕,那就只能將傷害降到最低了。此時首先就要先跑,以最快的速度跑,然後脫下外套包住頭部或者是揮舞驅趕,如果此時你發現了一個池塘,那跳進去是最好的(前提是會遊泳,要麼是池塘水淺)。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虎頭蜂對黑色以及花香味情有獨鍾,所以去野外可能有虎頭蜂的地方,最好穿淺色的衣服,並且最好穿長袖長褲。當然,沒有什麼比不遇到虎頭蜂更好的了。
總結
蜜蜂的蜂巢是蜂蠟製成的,而虎頭蜂則是用唾液加枯木碎屑融合成木漿製成的,有著本質的區別。而且虎頭蜂是一種非常威脅的昆蟲,沒事千萬別招惹它們。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並不是所有的蜜蜂危險性都很低,有一種蜜蜂它的恐怖甚至超過了虎頭蜂,它就是非洲殺人蜂,非洲殺人蜂是非洲的一種蜜蜂的蜂后與巴西的一種蜜蜂雜交後的產物,它們的恐怖不亞於虎頭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