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問現存最大的牛是哪種,估計超過90%的人都會回答是白肢野牛。白肢野牛,又稱印度野牛、亞洲野牛、高爾牛,它的馴化種稱大額牛,國內稱獨龍牛。白肢野牛外貌辨識度極高,渾身肌肉結實,肩峰高聳,毛色烏黑,四肢下部呈白色,像穿了兩雙白襪子,故得俗名「白襪子」。
白肢野牛在動物圈的名號十分響亮,尤其是在鬥獸圈裡,幾乎是公認的現存最大牛科動物,時常把它和其他陸地巨獸進行比較,它和孟加拉虎的恩怨也備受關注。部分人認為它就是展現孟虎實力的背景板,也有人認為它是孟虎惹不起的大傢伙。這兩種觀點都很偏頗,孟虎和印支虎捕殺白肢野牛已經有很多實例,但孟虎也有被反殺的案例,兩者各有勝負,老虎作為捕食者,掌握主動權,贏多輸少。
之前寫文章時我曾說過白肢野牛在我國也有分布,結果引起了不少人質疑:白肢野牛不是只有印度才有嗎?中國什麼時候有過?
實際上,白肢野牛並非只分布於印度,可能很多人是被「印度野牛」這個名稱給誤導了,它分布在南亞的印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東南亞的中南半島和馬來半島;以及我國的雲南和藏東南。不過接近85%的種群都在印度,因此稱它為「印度野牛」也沒問題。如今白肢野牛僅分布於我國西南邊陲,很多人都還不知道我國有,因此我稱它為被「被遺忘的巨獸」。國內關於白肢野牛的資料極少,找了半天只找到少量模糊的記載。
中國獸類資料庫描述,白肢野牛學名Bos frontalis Lambert,1804,異名Bos gaurus。體重可達1000-2000公斤,雄獸肩部身高1.8-2.0米, 雌性1.5-1.8米,國內分布於雲南南部江城、勐臘、思茅、景洪、勐海,西南部滄源,西部盈江和隴川。國外見於印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緬甸、泰國、寮國、越南、柬埔寨和馬來西亞。
《中國獸類野外手冊》描述:頭體長250-360 釐米;肩高165-200 釐米;尾長70-105 釐米;耳長30-35 釐米;顱全長50 cm;體重650-1500 公斤。分布在中國西南部;延伸到印度次大陸,經過印支到馬來半島。中國有2個亞種,一個在藏東南,另一個在雲南南部。
白肢野牛肩高2米,體重1噸是能夠達到的,但2噸和1.5噸都誇張了,或許來自早年不可靠的狩獵記錄。
上個月下旬在網上看到一則新聞《西農大科研團隊研究成果將印度野牛歷史分布區域再次擴展》,內容主要為:西農大動物科技學院雷初朝教授團隊與中科院昆明動物所、蘭州大學、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等多家單位合作,對青藏高原牛科動物古DNA全基因組進行測序分析,研究成果將白肢野牛歷史分布北界從此前的北緯29°擴展到北緯34°。這表明5200年前較高的夏季溫度可能促使白肢野牛等熱帶動物向北遷徙至青藏高原東北部。
因此在氣候溫和的時期,白肢野牛在我國的分布範圍更大,作為熱帶物種,它和大象、犀牛、馬來貘一樣,隨著熱帶界限一起南退,如今僅存於我國西南部的熱帶範圍。和其他的熱帶大型動物一樣,白肢野牛在我國的生存現狀很不樂觀。白肢野牛在上世紀就被列入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但如今針對它的違法偷獵活動仍然猖獗。
2018年的論文《印度野牛在中國的分布及其棲息地適宜性分析》顯示:2016年2-3月和2016年11-12月在西雙版納州、普洱市及高黎貢山區域開展印度野牛調查,目前雲南地區印度野牛種群數量約180-210頭。
國內白肢野牛最多的地方是西雙版納,據《西雙版納印度野牛種群數量、分布和保護現狀》顯示:於2013年1月-2014年8月對西雙版納白肢野牛分布範圍及種群數量開展調查,結果表明白肢野牛數量由1988年的605-712頭減少到目前的152-167頭。
總的來說,雲南的白肢野牛數量只有200頭左右,有約160頭在西雙版納。不過有證據顯示藏東南爭議地區的白肢野牛很多,具體數量不詳。
不過近幾年每年國內都有關於白肢野牛的目擊新聞。
▲2018年5月護林員在西雙版納州納板河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攝到白肢野牛群,數量在10頭左右。
▲2019年初在西雙版納曼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拍攝到的白肢野牛。
▲2019年9月4日,在雲南瀾滄縣糯扎渡保護區內,紅外相機首次拍攝到多段白肢野牛的視頻,此次共拍到27頭白肢野牛。雖然雲南的老虎基本絕跡了,但白肢野牛仍然非常警覺,這大傢伙跑起來還挺快。
白肢野牛雖然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是保護人員重點保護和研究的對象,但它在網絡上的標籤基本上都是和「印度」、「孟加拉虎」捆綁在一起,很少有人將其作為中國珍稀物種來關注,這對白肢野牛的保護工作非常不利。
由於物種保護的資金有限,所以只好優先將大部分資金用於保護那些關注度高,對生態系統極為重要的物種,就人為的規定了旗艦種和傘護種,保護資源優先向它們傾斜,其他動物跟著它們沾光。大熊貓、虎、豹、雪豹、金絲猴、江豚、丹頂鶴就是著名的旗艦種,就連白肢野牛的近親,數量3-5萬頭的野犛牛都是旗艦種,而在我國岌岌可危的白肢野牛卻享受不到旗艦種的待遇,這一巨獸很可能在我國境內默默走向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