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鄭暉
10月底的西湖西溪一體化保護提升推進大會提出,要把西湖、西溪扮得更美,讓人間天堂變得更靚;會上,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周江勇還強調了四個理念:道法自然,厚植文化,去景區化,回歸生活。
「去景區化」這一提法讓人眼前一亮。
具體來說,「去景區化」指的是要消除長期以來形成的「景區」與居民區、商業區、生產區等之間的條塊分割,打破城市功能之間固有的界限,把整個城市打造成一個美麗的大公園,讓杭州處處皆風景,讓市民推門即見綠。
事實上,作為一座風景旅遊城市,18年前,杭州就實現了西湖免費開放,走出了「去景區化」的第一步。今天,在西湖西溪一體化大背景之下,再談「去景區化」的杭州,會發展成一個怎樣的杭州?作為一個遊客,來到杭州,又希望見到一個怎樣的杭州?無疑,要實現從城市公園到公園城市的轉變,杭州需要更多「明珠」點綴其間,需要將這些「明珠」串珠成鏈、以點帶面,也需要更多的借鑑、探討和思考。
感受精華並與城市對話
回歸「感知」和「體驗」
德國哲學家漢斯·馬格納斯·安森博格曾歸納出旅遊業的一個悖論:每個人都想體驗全新的、與眾不同的旅遊風格,其結果是,他們的旅遊路線還是被手中的說明書和旅遊文章主宰。
旅行最講究遊客體驗也最忌諱被引導和設計。
「許多遊客到一個城市,就是來看看這裡的人是如何生活的,希望融入城市的環境中去。這才是好的遊客體驗。」巴黎當地導遊李希從事私人導遊工作7年多,走過許多地方,對遊客需求和喜好了解很深。「你看見一座山,這座山並沒有被圈起來收門票,你可以進山隨意遊玩。山道上也有垃圾桶、有安全保障設備,有遊覽指示牌,這讓遊客有安全感,卻沒有被設計感。」李希說,事實上,歐洲的許多城市是沒有集散中心的,只有遊客服務中心,整個城市就像一個大景點,沒有明顯的產業化界限。
城市旅遊業不應只靠幾個景區,大街小巷、一草一木等都是組成部分,有著豐潤的生活光澤的。讓遊客感知城市,也落在了吃穿住行方方面面。
在蘇州,「城市微旅行」是以行走為主要方式的探訪式深度遊覽項目,主要針對年輕群體、親子群體、背包客及有深度體驗需求的自助遊遊客。與一般的一日遊項目不同,「微旅行」會在一個步行所能及的範圍內規劃體驗線路,並加入當地文化體驗項目,還會邀請在蘇州生活多年的本地旅行達人作為領隊,力求讓參與的遊客能夠有最本地化的旅行體驗,力爭打造一個有文化底蘊、年輕化、可持續的旅遊體驗產品。
進入秋季的蘇州,太湖的風景愈發怡人,許多家庭會在周末租借小船出遊,暢行湖面。
而在成都,錦裡也好、寬窄巷也好,這些品牌給人最大的感受就是有很強的歷史穿越感。成都的旅遊就是將休閒的本土精神和厚重的巴蜀文化以極具中國風的旅遊產品融合在一起,這也是一種全方位的立體體驗……
在成都文殊坊,漢服愛好者們參加巡遊活動。
或許,讓遊客親身去發現和解讀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感受城市的精華,與城市對話,會是一種更唯美和快樂的方式。而這些體驗的基礎,都是建立在城市性格上的。
從讀懂性格到把握靈魂
用文化填充旅行的「密度」
「對遊客而言,旅行的『密度』要大。」李希談道,「密度大」的意思是,單位時間裡能看到的風景、感受到的文化要儘可能多。密度大,看到美好的風景多,就能給人帶來「爽」的感覺。
文化,串聯起了整個城市的景點,豐富了城市的內涵。「青島有很長的海岸線,但是再漂亮的海岸線,走上一兩個小時,也就乏味了。有時剛沉浸到裡面,就被現實拉出來了。這個時候,就需要人文、歷史、典故來充實。」李希舉例說明,「有了文化的充實,城市的『性格』也就凸顯出來。城市以魅力打動人,讀懂城市的性格,就等於把握住了城市的靈魂。」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在悠久歲月中積澱而形成的獨特性格,一點一滴地滲透在城市各個構成元素中。在法國,巴黎屬於「小而美」,人文景點景觀的密集度很高。據不完全統計,巴黎共有大大小小300多個博物館;無論走到哪個角落,都散落著藝術、建築、歷史等方面的博物館、藝術館、展覽館,應有盡有,都可以進去徜徉一番。也許,你喝咖啡的座位,還曾是某位大文豪曾經創作的地方,這種「性格」也使得巴黎很難被替代。
在法國巴黎羅浮宮,人們在與名畫《蒙娜麗莎》合影留念。
杭州也要找準自己的「性格」。在李希看來,目前杭州已經關注到這一點,將軟硬體都做得比較全面。「湖光山色要美,文化也要夠強,而且後者對於杭州的加持太大了。」李希說,杭州有那麼多的歷史人文詩句典故,都可以充分利用起來,讓遊客在路上也可以豎起耳朵、動起大腦,「這些底蘊會讓遊客相信,你看到的就是最好的。」
從看風景到看生活
對城市提出了更高要求
當然,「去景區化」也對城市的環境、甚至是城市的規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意味著景和城的無邊界相融,沒有簡單的景區和非景區劃分,人們生活的環境,處處都應是景區。對市民來說,生活在景區裡;對遊客來說,遊在生活裡;對城市來說,旅遊方式在裂變。
隨著人們生活的豐富多樣,旅遊的模式和需求也層出不窮,因此,旅遊的發展趨勢也必然從景區旅遊走向城市旅遊。可以想見,未來的旅遊市場不只是單純的景區之間的競爭,也是城市整合各方面優勢資源的全面博弈。
例如,蘇州是一座活在水上的城市。蘇州充分協調城市、自然、人之間的三元關係,營造和諧共生之城,這就是齊頭並進,將文化、旅行、自然、城市放到一起來考慮,將城市作為景區打造,跳出景區做景區,將城市的發展與景區融合,形成互動。
「『去景區化』說白了就是『我為這個城市而來』,而不是為這個城市的某個景點而來。」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旅遊學院院長梁雪松認為,「去景區化」是全域旅遊中延伸出的一個概念,其中包含了城市環境、文化服務、包容度等。城市形象的提升是圍繞著一個城市整體的業態,而作為吸引遊客的著名景點,更是重中之重,不能忽略。西湖、西溪就是這樣的景點。西湖代表著杭州的文脈,西溪則是杭州生態的代言,這也組成了杭州「性格」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對城市管理者而言,找準城市性格,將大幅提升城市形象;就規劃者而言,城市性格是梳理城市格局的重要依據;對普通市民而言,城市性格在提升他們自豪感的同時,更可以避免城市化帶來的同質化傾向。
編輯 倪宇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