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撰稿 任欣瑤
6月10日,國家網信辦指導北京網信辦,約談新浪微博負責人,針對微博在蔣某事件中感染網絡傳播秩序以及傳播違法違規信的問題,責令其立即整改。暫停更新微博熱搜榜一周以及暫停更新熱門話題榜一周。這意味著在一周內都無法通過微博平臺獲知最新的熱點信息。在微博用戶多達5億的今天,微博熱搜榜無疑成為了網絡獲取熱點信息的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微博熱搜榜的暫時「拉閘」,也令許多網民陷入了信息忙亂之中。
微博熱搜被停更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早在2018年,微博就因「明星刷榜」一事被停更熱搜一周,當時許多網友表示不習慣:「總覺得少了點什麼」、「沒了熱搜就沒了靈魂」。而此次熱搜被停,輿論卻多是支持的態度。按照網信辦的說法,網站平臺應當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健全管理制度,明確內部審核處置流程,不得隨意幹預信息正常呈現、幹擾網上傳播秩序。
從當今的傳播流行趨勢來看,以新浪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媒體平臺成為我們獲取社會信息的主要路徑,尤其是通過熱搜、熱門話題等方式進行新聞議程設置和議題呈現,很大程度上左右著大家對信息的獲取與了解。
社會信息的呈現與傳播具有一定的公共屬性,但這些由企業運營的商業化媒體,追求盈利是其重要的目標。因此如果缺乏必要的自律和他律,這些商業化媒體將會偏向於利益的獲取而背離其公共屬性。如果熱搜不能公正地呈現社會信息,任由資本操縱輿論,那麼傳播終將變成「富人的遊戲」,這對公共利益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損害。
此次的停更微博熱搜,也是為社交媒體敲響了警鐘。作為具有巨大輿論影響力的商業化平臺,不應只看到經濟利益,還應該履行社會責任,為大眾提供一個公平、公正的社會信息展示和交流的平臺。端正自身的價值取向,明確自身的社會責任,是此次微博熱搜整改第一要進行反思的問題。其次,如何解決平臺把關缺失, 虛假不良信息大肆傳播的問題也是重中之重。例如不久前微博熱搜上的廣州哮喘女童事件,引起了公眾的極大同情與關注,然而還未等輿論上升至下一個高潮,廣州白雲警方便發布公告,該事件為發帖人劉某為擴大影響而故意編造的謊言。網民們的善良被利用和消費,而這與平臺的把關缺失不無關係。
當然,熱搜的存在有其正面意義。近年來微博影響力指數飆升,一些難以解決的社會事件因為微博上的輿論發酵能夠更迅速地受到關注,並且迅速準確地得到解決。在網際網路傳播新時代, 微博的即時性與互動性, 使信息的產生與信息傳播接近同步, 使公民有機會參與到社會事件中來, 很好地彌補了傳統媒體的劣勢。微博熱搜通過放大、聚焦與呈現是與民眾切身利益相關的社會議題,吸引社會關注,形成輿論力量,從而有助於倒逼社會公共事件的解決,更好地維護社會利益,推動社會發展。
整改後的微博熱搜,應該儘可能地獨立於資本與權力之外,讓人民的歸人民,資本的歸資本,把人民的輿論還給人民,在公眾議題與娛樂議題中尋求平衡,為網絡空間中公眾平等而自由的交流提供場所,致力於成為哈貝馬斯所言的「公共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