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簡介
李清文,男,漢族,1969年生,陝西鎮安縣人。學生時代開始發表作品,迄今在省內外報刊雜誌公開發表作品1000餘篇(首),2006年出版作品集《妙意人生》。1997年加入陝西省作家協會。現在陝西環保產業集團公司工作。
記者:你的作品多為短制,你是出於「好寫」,還是別的原因?
李清文:我是學生時代開始寫作的,在《語文報》,《春筍報》發表了不少習作,處女作一次發了兩篇《夏天的故事》《蛇王》。後來我在《青年知識報》開沒「人生感悟」專欄,篇幅都挺短小,這種習慣保持至今。作品的優劣不取決於文章的長短,而在於文章的文學性和藝術性。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長與短都是相對而言的,長有長的優勢,短有短的特點。不管是長文章,還是短文章,只要能讓人看下去就行。就我個人而言,寫點小東西純屬業餘愛好,加之年齒漸長,話語漸少,文字也就越來越短。
記者:你的文集《妙意人生》是一本可讀性極強的書,可否簡要介紹一下?
李清文:《妙意人生》這本書2006年出版,共收錄14萬字87篇文章,是我學生時代及1998年以前業餘文學創作心血的結晶,當是我人生中一份厚重的收穫。17歲去異鄉求學,讀林果專業,畢業後,被分配到基層做林警,與我原來想仗筆走天下的夢想似乎發生了強烈的衝突,心情便有些黯淡,在夢想破滅的沮喪心情中,學會了喝酒打牌,整天昏昏沉沉。一天,老護林員把我帶到山溝裡,那兒土地瘠薄,到處都是雜草灌木。可在一處亂石之上,頑強的長著一棵大樹,筆直的軀幹聳入高空,形成一道超凡脫俗的風景。那一刻,我恍然大悟:山中有直樹。從此我的心有了一種平靜,表現在文中就有了對生活的豁然開朗與頓悟,於是就有了《調教》《可愛》《一生一事》等一批小品文。但這些早先的作品,似乎陷入一種模式,都是平鋪直敘地去講一件事或一個故事本體,到了最後,陡然來個小高潮,點染出一個人生感悟。我在自序中表達了自己的心情:「我以為,在過去的歲月裡,生活是美麗的,美麗得不留想像的餘地。我也用心感受她賜予的真情,以文字記錄自己成長的心路歷程。」「觸目橫斜千萬朵,賞心只有三兩枝,能有三兩篇可喜歡之作,已經很好。妙處在於人生全在感悟之中,酸甜苦辣,自有真味。」
記者:我知道你當過公務員,現在在國企工作,非常忙碌。可是你經常有新的作品面世,你是如何利用時間創作的?
李清文:其實,不管是在鄉鎮還是在國企工作,這都是工作的需要。這確實為我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在鄉鎮任職那會兒,天天與老百姓打交道,處理的好多事看起來都是雞毛蒜皮的事,比如一棵樹,一塊地皮,但站在他們的立場上來說,可能就是天大的事。他們會用他們的生存智慧和經驗來要求你去處理這些事。老百姓的情感很單純也很直接,你把事情處理好了合他們的意了,他們要請你喝酒,你沒處理好或者你處理的雙方都認為不公平,他們也會罵娘。那段生活對我是一種鍛鍊。對於我來說,那時工作其實就是文章的草稿,有好多事處理完,不用費什麼勁兒,只需記錄下來,就是一篇好作品。生活對於創作真正是取之不盡的源泉。
記者:你早期的作品多是青春美文詩歌,作品清麗風雅陽春白雪。近年創作作品多為鄉土散文,請問你為什麼會有這些風格變化?你更喜歡哪一類型的作品?
李清文:早期的作品能形成這種風格可能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那時年輕,心裡裝滿了陽光。對人生和未來都充滿了美好和期待。二是當我剛步入創作之路時,正流行青春美文的寫作。鄧康延、周德東和鄧皓和已故的洪燭等一批青春寫手對我的寫作也產生了大的影響。特別是鄧皓,當時他在西安一家雜誌社當編輯,他本身就是青春美文寫作的代表人物之一,我的文風很對他的味口,他在他辦的那個雜誌上發表了我不少作品。相對而言,我更喜歡那時候寫的鄉土散文,有泥土和青草的氣息,能體會到山中的雲,溝裡的水,甚至望得見坡上成群的牛羊,挖地的表爹,門口縫補衣裳的表奶。近年來再寫鄉土散文,應該算是一種回歸吧,因為鄉土才是我的根。曾看過一篇文章,大意是說,十多歲記憶在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那個階段的記憶將有可能影響人的一生。對於我來說,確實是這樣。這多年,由縣到市,再從市到省城,離老家越遠,對生我養我的那個小山村的記憶越來越清晰,那種情感好像就流淌在我的血液裡。所有的思念也許都是因為遠離吧。
記者:你喜歡讀一些什麼書?請你談談你的心得。
李清文:讀書要讀自己能讀下去的書,讀不下去,讀著沒感覺,無論什麼經典名著,便是孔孟老莊,也要束之高閣,放到一邊去。可以說世上一切書都是好書,也是閒書,覺得好就翻翻,感覺不行就不要硬著頭皮去讀,隨心讀書,快樂讀書,應是我輩的一點自由與灑脫。讀書是各人有各人的味口,蘿蔔青菜,各有所愛,這裡就不拉清單了。
說到讀書,譁啦啦地翻過,自然一無所獲。有時,不讀也是一種讀,無字書可能更值得細細品味。2015年秋天我去韓國,忘了帶中文書,韓文又看不懂,閒暇時沒書看,腦子空空的,頸椎不僵硬,倒也落得個輕鬆自在。其實不讀書有不讀書的好。南宋詩人楊萬裡曾發感慨:「書莫讀,詩莫吟,讀書兩眼枯見骨,吟詩個字嘔出心。人言讀書樂,人言吟詩好。口吻長作秋蟲聲,只令君瘦令君老。何如閉目坐齋房,下簾掃地自焚香。聽雨聽風都有味,健來即行倦即睡。」也許楊萬裡記性差,忘了自己說過的話,又是讀書,又是吟詩,還留下那麼多傳世之作。但楊詩人說的話好有道理,不用去讀書,不必來吟詩,只要能「聽雨聽風都有味」,便是看懂天地人間無字書,這比去讀白紙黑字有味的多,正如上學時,課程表以外的課,往往能讓我們學到更多的東西。
記者:請你談談今後創作有什麼打算?
李清文:三成糊塗入懶覺,七分清醒做文章。我做事一向缺少計劃,每每看到人家定計劃,設想一月幾篇一天多少字,就佩服得五體投地。回想起來,我不成功的原因恐怕正是目標不清,方向不明,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只是興趣所至而已。讀點寫點一不為文憑,二不為謀生,三不為取悅正人君子,純粹就是為了消遣,圖個樂子。你想想這用得著有什麼計劃嗎?用不著的。我也沒想要寫成個什麼家,出個什麼名,沒為了寫文章發奮過,夜以繼日過,頭懸梁錐刺股過。有話想說時寫幾行字。古人那一句「偶有文章娛小我」,簡直說到我的心坎上了。我的那些雜七雜八的豆腐塊,總感覺羞於示人,連再編本小集子自己都有些不好意思,今後不外乎也是寫這一類小玩意兒。哪一天若有別的想法和打算了,我再另行相告,謝謝!(文/米子揚 視頻/李少虎)
商洛作家系列訪談側記
商洛文學素有響名,古有商山四皓及韓愈、李白、杜牧、賈島、白居易等在商洛留下的名篇佳作,當代有賈平凹、京夫、陳彥、方英文等一大批從商洛走出去的作家,他們在中國文壇上,佔據著重要的位置。因為他們,商洛這座山水之城,越來越多的被人們所熟知和了解。商洛文學上也成了商洛一張靚麗的名片。《商洛日報》無論是紙媒,還是新媒體,一直都在不餘遺力的地為作家們提供著作品發表、向外推介的平臺,在某種程度上成了作家們的「家」。
2019年,由報社策劃,新媒體部先後採訪了賈平凹、陳彥、方英文、孫見喜、陳倉等5位商洛籍作家,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為了全方位展示商洛文學成就,今年,我們選定近30名作家,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集中採訪。
開始,我們一臉茫然,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成近30人的專訪,這對我們只有五六個人的採訪團隊來說。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專訪需要對受訪對象和他們的作品全面了解,需要做大量功課,而這30名作家當中有很大一部分,我們從未接觸過,對他們的作品也很不熟悉,如何才能完成這個艱巨任務?採訪團隊經過多次討論,最後決定先從熟悉的作家著手,搜集一部分熟悉作家的作品進行研讀,擬定採訪提綱,率先完成了一批採訪。與此同時繼續聯繫其他受訪對象,在研讀他們作品的同時,我們一次次修改和著完善採訪提綱,力爭完成好採訪任務。採訪提綱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難點,要在同一時期完成這麼多不同類型作家的專訪,訪談問題設計上,我們儘可能地做到避免同質化的問題。
受訪對象相當分散,他們分布在西安及商洛各個縣區,因為需要視頻錄製,我們必須和每個受訪者見面。在西安的受訪對象就有7人,他們分布在西安不同的角落,為了方便採訪對象,我們根據他們工作和居住的位置,將這7人分為了3個採訪點進行集中採訪,接下來預約採訪時間,做了大量的溝通工作。在西安我們只花了一個周的時間就完成了採訪。
在聯繫受訪對象時,我們也走了很多彎路,其中丹鳳詩人陳年喜,因為常年在外打工,一直聯繫不上,我們想盡各種辦法,甚至在網上搜集他的有關信息,電話也打到了西安和上海,依然無果。就在我們準備放棄的時候,朋友圈的一條《陳年喜自述:確診塵肺病後的日子的》信息給我們提供了思路,最終在丹鳳老家採訪到了他。
採訪到的素材很多,有視頻、音頻、文字稿,接下來該如何整合,通過何種形式報導,如何做到傳播效應最大化很重要。就像是一個廚師拿到了各種食材,如何做出各種精美的美食呢?經過討論,我們決定用短視頻、圖片、文字等多種方式進行呈現。文字稿件對於我們來說可能還相對容易,但視頻專訪錄製對我們紙媒記者來說,難度很大,尤其是後期剪輯,因為缺乏專業人才,所有的視頻製作,都是邊學習邊操作在摸索中進行。
報社領導十分重視這個系列訪談。社長張建軍多次過問,總編輯南書堂親自安排指導,所有的稿件都經過編輯、責任編輯、編審及新媒體主編四道審核,最後由總編輯把關。文學是一個相對專業的領域,編輯稿件對我們來說也有一定難度。在處理作家劉煒評的專訪稿件時,我們就面臨了這樣的問題,劉煒評是西北大學文學院的教授,他是學者也是古詩詞方面的大咖,他在回答我們的採訪時有很多文學方面的專業術語和知識,從新聞角度來說,作為專訪刊發後將面對的是普通讀者,在編發時,我們必須將這些術語進行處理,用直白、易懂的方式表達出來。
採訪雖然艱辛,但我們收穫卻很多。我們有幸拜訪了賈平凹、陳彥等文壇巨擘,也結識了眾多文學方面的拔尖人物以及還在文學道路上堅持奮鬥的作家們,有的交談時間很短,甚至還有個別是通過電話採訪,但無論是見面訪談還是通話訪談,我們在他們身上看到了迥然不同的風度氣質,個性情趣與胸襟學識和他們堅持不懈對文學追求的精神。通過採訪我們也理解了,文學創作從未簡單過,即使是對成功的作家來說,有時也會困於自我懷疑。但無論是哪位作家,他們都始終堅信,努力創作是有意義的、有價值的,對於自己喜歡的事情只要肯堅持,總有一天會成功的,無論有多艱難,他們也從不放棄。這種精神深深感染著我們,同時也讓大眾看到了商洛文學的生機與希望。
給我們帶來動力的,是作品刊發後獲得了讀者的好評。訪談一經刊發就被多家媒體轉載,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來自北京、上海、廣州等多地商洛籍人士發來信息,對我們的系列訪談表示了充分肯定,微信後臺讀者紛紛留言,為我們宣傳商洛文化做出的努力給與了很多讚譽,他們表示期待讀到更多這樣的報導。
2020年商洛作家系列訪談回顧:
編 輯:孫常飛
責任編輯:米子揚
編 審:楊 森
主 編:張志宏
投稿方式看這裡
微信:slrb_xmt
郵箱:sxsslzc@163.com
商洛日報APP:右下角「我的」投稿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