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 網絡 / 編 | 柯子裕
環球自動化網出品 · 轉載請註明出處
—— 名詞解釋——
電工:工作傾向於動手(當然也得動腦)、維修與電相關的設備,例如:照明燈、車床、音響、電爐等等。工作重點是動手安裝、調試或維修電氣設備。
電氣工程師:工作傾向於動腦(當然也得動手);以設計圖紙、開發新產品、新工藝、指導生產、調試、檢修與電相關的設備等位工作重點。
電氣工程師和電工技師的區別
1. 電氣工程師屬於工程技術人員序列技術職稱證書;電工技師屬於工程技術工人序列等級證書;
2. 電氣工程師屬於工程技術人員序列的中級職稱;電工技師屬於工程技術工人等級的高技術等級,等同於前者;
3. 電氣工程師側重理論方面的知識;電工技師側重實際操作方面的動手能力;
4. 電氣工程師的分類及面都要寬得多;電工技師則比較窄;
5. 工作待遇不一樣。電氣工程師一般好於電工技師;
6. 文化程度不一樣。電氣工程師一般是經過高等教育的系統專業訓練,針對的是專業目標。電工技師一般是文化層次低一些的專業人員,所從事的工作層次一般也差一些;
7.發證單位不一樣。電氣工程師是專業技術資格,屬於中級職稱,發證單位是人事局或者人事廳,屬於幹部系列;電工屬於職業技能資格,屬於中級職業技能,發證單位是勞動局,屬於工人系列。
電氣工程師和電工技師的關係
電氣工程師可以指導電工幹活施工,而電工則往往只能進行和參與小型電氣、電路工程的施工、維修。
二者為一個有機整體,相輔相成,如同魚和水的關係。
技師:是指技能高超的技術人員、能工巧匠。他們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能在本工種難度較大的工藝加工、複雜設備、調整維修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電工技師:從事機械設備和電氣系統線路及器件等的安裝、調試與維護、修理的人員。
電工技師證:從事電工技師工作的職業資格證。
工程師:工程師指具有從事工程系統操作、設計、管理、評估能力的人員。通常只用於在工程學其中一個範疇持有專業性學位或相等工作經驗的人士。
電氣工程師:是指在電力、電氣、電氣設備、電氣自動化、機電、機電一體化等領域的工程師,是一種職稱,是區別於電氣技術員、助理電氣工程師、高級電氣工程師的一個職稱。
電工技師證和電氣工程師證,一個是熟練電工的職業資格,一個是代表從事電氣工程設計、管理水平職稱證明文件;一個是針對一線熟練工人,一個是針對行業的設計、製造、管理的高端人才。
能力特點
1、能用計算機進行PLC控制編程與調試。2、能用計算機進行CAD電氣原理圖紙的繪製。3、能根據圖紙的設計的要求,熟練使用電工工具,進行設備電氣電路的接線、安裝。4、能根據機電系統控制的要求,進行現場編程、調試。5、能根據客戶要求,快速地設計解決方案。
進階第一級:成長階段
>>1、編程軟體學習:掌握一種或者很多種PLC編程軟體與產品。例如:CODESYS、CPX-CEC、CECX、CECC
>>2、電氣CAD繪圖軟體學習:根據客戶對機電系統控制要求,按行業標準設計出系統電氣原理圖。例如:EPLAN
>>3、觸控螢幕軟體編程組態:高端的人機界面給客戶一種高科技的感覺。例如:CDPX、Design Studio
>>4、電氣控制櫃線路安裝:向真正的電氣工程師的崗位邁進,需要具備前面三項基本能力。新人剛進入廠時,不知道如何入手了解設備控制原理,PLC編程不熟練,網上查個元件型號查不到,電氣圖紙也看了大半個月也看不懂,這樣,就會出現,一年、甚至半年就想換個工作環境。所以要從事工控行業,就要堅定自己的選擇,「找對路,下對藥」,趁著年輕對自己狠一點。
>>5、現場調試:分析出系統故障原因排除故障。需要長期實踐積累,需要不斷勤奮好學以及對工控行業的熱愛。
進階第二級:能力突破
>>1、如果在自己公司裡做電氣工程師,那麼只要熟悉自己公司的設備電氣就可以了。
>>2、如果是給客戶做服務,那麼僅僅熟悉一種PLC產品是不夠的。掌握的技能越多,那是一種經歷、閱歷的體現。
>>3、如果要成為資深電氣工程師,後續還需要學習液壓氣壓傳動、變頻器調速控制,伺服驅動等等。這些在工作實際項目中都可以慢慢學習積累。
進階第三級:出眾階段
>>1、精通工藝過程
自動化工程師必須在工藝上下功夫,做到精通工藝過程。
>>2、選擇合適的網絡
對於一個自動化工程(特別是中大規模控制系統)來講,選擇網絡是很重要的,甚至有人提出了「網絡就是控制器」的概念,所以要熟悉各類工業總線與乙太網協議。
首先,網絡必須是開放的,以方便不同設備的集成及未來系統規模的擴展;
其次,針對不同網絡層次的傳輸性能要求來選擇網絡的形式,這必須在較深入地了解該網絡標準的協議、機制的前提下進行;
最後,綜合考慮系統成本、設備兼容性、現場環境適用性等具體問題,確定不同層次所使用的網絡標準。一個實時系統的性能可從時間、可靠性和應用對象三個方面來衡量。
>>3、掌握PLC掃描原理
PLC最重要的特徵是「掃描」。PLC上電後,自動重複執行程序掃描和I/O掃描,即輸入採樣、用戶程序執行和輸出刷新三個階段。完成上述三個階段稱作一個掃描周期。
在輸入採樣階段,PLC以掃描方式依次地讀入所有輸入狀態和數據,並將它們存入I/O映象區中相應的單元內,輸入採樣結束後,轉入用戶程序執行和輸出刷新階段,即使輸入狀態和數據發生變化,I/O映象區中的相應單元的狀態和數據也不會改變。
在用戶程序執行階段,PLC按由上而下、先左後右的順序依次地掃描程序(梯形圖),根據邏輯運算的結果,刷新RAM存儲區或I/O映象區對應單元的狀態。
在輸出刷新階段,根據I/O映象區內對應的狀態和數據刷新所有的輸出鎖存電路,再經輸出電路驅動相應的外設,這時,才是PLC的真正輸出。
可見,採用PLC程序控制的過程和結果與繼電器邏輯迴路是有區別的,特別是涉及到梯級的次序、脈衝信號的捕捉等,與PLC的掃描原理是密切相關的。
實踐中,大量的程序問題均源於此,常常會出現不可思議的結果。因此,設計PLC程序,必須精通PLC的基本原理。
>>4、力求結構化程序設計
全面提高程序的質量,提高編程效率,使程序具有良好的可讀性、可靠性、可維護性以及良好的結構,是每位程序設計者的目標。
IEC61131-3是國際電工委員會(IEC)於1999年推出的用於工業控制領域的標準化程式語言,具有開放性、可移植性、結構化編程和結構化數據、檢錯和糾錯能力強等特點,適用於PLC編程。
採用結構化程序設計,便於構造程序(尤其是複雜的程序)、多人設計,調試以及軟體管理。雖然軟體工程的思想已被絕大部分程式設計師所接受,但要將這種思想轉化為軟體開發過程中的自覺行為卻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5、重視抗幹擾措施
自動化系統應用於惡劣的工業現場,抗幹擾措施尤為重要。實踐中,經常出現由於幹擾導致調試失敗甚至設備損壞的事例。自動化系統的幹擾,有以下3類來源:
(1)空間輻射幹擾;
(2)系統外部線路,包括電源線、信號線、接地系統等引入的幹擾;
(3)系統內部電磁輻射及線路幹擾。
針對這些幹擾,在工程實施中要考慮以下措施:
(1)在系統結構設計與設備選型時,充分考慮環境適應性和電磁兼容性;
(2) 採用性能優良的電源,抑制電網引入的幹擾;
(3)合理選擇和敷設電纜、電線;
(4)硬體上採取隔離裝置或濾波裝置;
(5)軟體上採取提高可靠性的措施,如數字濾波、定時校正參考點電位、信息冗餘等;
(6)正確選擇接地方式,一般採用一點接地和串聯一點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