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體報導了安師大物電學院舒新文教授課題組對雙黑洞探測的重要成就,引起了廣泛關注。作為普通市民,我們對於該項課題的研究內容很難理解。但是,可以說這是一項在學界非常值得稱道的工作,研究內容被國際頂級科學雜誌《自然·通訊》所採納,足以說明其「含金量」。
據介紹,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這是天體物理學家迄今為止在正常星系中發現的第二例超大質量雙黑洞繞轉系統。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主要合作者包括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廣州大學、上海天文臺、中山大學以及北京大學的科研人員。
當今主流的星系等級成團理論預言宇宙中應存在大量的超大質量雙黑洞系統。然而,即便是經過了30多年的研究,天文學家僅在少數幾個活動的星系中找到了超大質量雙黑洞。
由安徽師範大學舒新文教授領導的國內研究團隊,以黑洞引力潮汐瓦解恆星事件為突破口,監測事件發生後X射線輻射的演化特性,最終成功發現迄今為止人類已知的第二例雙黑洞引力潮汐撕裂恆星的罕見現象。該成果對於刻畫正常星系中休眠雙黑洞的分布、揭露星系增長和宇宙大尺度結構形成機制、檢驗現有的引力理論、以及為下一代引力波探測器提供有效波源等研究領域都具有重要意義。
黑洞是廣義相對論預言的奇妙天體,具有獨特的時空結構,存在視界面,即進入視界面的所有物質包括光線都無法逃脫並最終落入奇點。英國牛津大學彭羅斯教授因為黑洞奇點的理論研究成就獲得2020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目前已知的黑洞大致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大質量恆星死亡後遺留的產物,質量在幾倍到幾十倍太陽質量之間,稱作恆星級黑洞;另一類質量為太陽的百萬倍以上,稱為超大質量黑洞,一般位於星系的核心。2015年人類首次探測到恆星級黑洞併合觸發的引力波事件(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開啟了引力波與電磁輻射相結合的多信使天體物理學研究時代。根據現有等級成團星系演化理論,宇宙中應存在大量的超大質量雙黑洞系統。然而,即便是經過了30多年的研究,天文學家僅在少數幾個活動的星系中找到了超大質量雙黑洞。如何尋找和探測超大質量雙黑洞系統是當今物理學和天文學最重要的前沿問題之一。
當一個恆星運動到太靠近黑洞的位置時會被其強大潮汐引力撕裂瓦解,進而被黑洞吞噬,同時釋放出短暫的劇烈電磁波輻射,稱為黑洞潮汐撕裂恆星事件。通過探測星系中心的X-射線或紫外/光學閃耀信號,可以窺視黑洞如何影響周圍物質的行為。理論計算表明當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之一潮汐撕裂恆星產生X射線閃耀時,另外一個黑洞的引力會間歇性阻斷被瓦解的恆星碎片內流,導致X-射線閃耀急劇變暗進而恢復亮度的奇特光變圖案。
舒新文教授的研究團隊通過分析美國宇航局Swift衛星和歐洲空間局XMM-Newton衛星觀測資料,在一個距離地球約26億光年之遙的星系中成功發現了理論預言的急劇變暗和可重複的X射線閃耀現象,給出雙黑洞吞噬恆星的強烈觀測證據。這是繼論文的合作者、北京大學劉富坤團隊發現首例雙黑洞吞噬恆星事件後的第二例此類罕見天文現象,對揭示正常星系中休眠雙黑洞的分布、構建黑洞潮汐撕裂恆星的全景演化圖像、檢驗現有的引力理論、以及為下一代引力波探測器提供有效波源具有重要意義。
《自然·通訊》是英國nature集團旗下的子刊,是一個僅在網上出版的多學科雜誌,專門發表生物學、物理學和化學等各領域的高質量研究論文,於2010年推出,目前已在全世界所有的科學期刊躋身前2%。《自然·通訊》對論文質量要求非常嚴格。目前,我國一個省每年能在此雜誌以上刊物發論文僅兩到三篇,且都集中在高校。
據悉,這是安師大物理學科首次以第一作者單位在《自然》子刊系列發表研究論文。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支持。
全媒體記者 張申尚
《自然·通訊》論文的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9675-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