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所說的宇宙年齡是按照地球地表上的時間作為標準計算的。
不過其實對於地球來說,計算宇宙年齡時是用地表的時間還是用衛星軌道的時間其實根本沒什麼區別,兩者的相對論效應對於宇宙年齡來說完全可以忽略不計。而事實上我們在計算宇宙年齡時就無視兩者的差別的。
目前計算宇宙年齡是通過哈勃常數(哈勃常數的倒數就是宇宙年齡),即宇宙的膨脹速率。而哈勃常數通過好幾種方法獲得,目前經常提到的主要有三種。
第一種是根據宇宙距離階梯紅移。
這是最早發現宇宙膨脹的方法,通過統計一定數量的遠方星系來確定宇宙膨脹速度。先根據Ia型超新星確定遠方星系的距離,然後根據其光譜的紅移量計算出其退行速度就可以反推宇宙的膨脹速率了。不單是宇宙膨脹,最早發現宇宙加速膨脹也是通過這種方法發現的。

第二種是根據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這是宇宙大爆炸的活化石,不但記錄了138億年前那場創世之作,還記錄了宇宙膨脹的一些信息,當然包括哈勃常數的信息。由於早期宇宙物質存在輕微的密度擾動,這種細微的擾動可以被記錄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譜裡,通過理論計算,即可確定宇宙膨脹的速率。

第三種是根據雙中子星合併引力波。
這是2017年10月發布的雙中子星合併事件中得到的,開創了多信使天文學的新時代。這次天文事件的其中一個重要成果就是通過引力波測量了宇宙膨脹的速率,即哈勃常數。它是根據理論模型比對探測到的波形數據,從而推斷該次引力波的絕對強度,然後再根據實際探測到的強度就能計算出引力波源的距離,然後再根據定位的引力波源的光學信號的紅移量,就可以計算出宇宙膨脹速率了。
其他還有一些測量方法,比如重子聲學震蕩、大型引力透鏡等,但一般很少提及。
而上述三種測量方法得到的結果也是不一樣的,但理論誤差比較小,雖然實際誤差還是挺大的……其中根據宇宙距離階梯測得的哈勃常數是:73.45±1.66km/s/Mpc,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測得的哈勃常數是:67.3±1.4km/s/Mpc,雙中子星合併引力波測得的哈勃常數是:70.0±12km/s/Mpc。引力波測量結果正好處在裡面兩種結果之間,但是誤差比較大,都超出了另外兩種結果的綜合誤差了。這是由於此次是一個孤立的天文事件,無論是對距離的測量還是光譜都卜勒紅移(光源本身的運動速度)的估算都不太準確。

還有一件有趣的事,這三種測量方法是分別處於575km高空的哈勃空間望遠鏡、1500000 km日地L2拉格朗日點的普朗克衛星和地面的LIGO引力波雷射幹涉儀測量的。測量結果根本沒聽說需要做相對論修正。而前面說了,哈勃常數的倒數就是宇宙年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