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是很通俗簡單的道理,但是無人能及,至少是大部分人都不能及。我們的目標總是一大堆,定了又定,可是最後能完成的卻少之又少。我們的夢想多了又多,可是成為現實的卻少之又少。生活當中就有很簡單的例子,嘴上減肥的人永遠比身體減肥的人多。這就是不預則廢。
其實這句話是一對因果關係,反映的是行為與結果之間的關係。我們吃飯就會飽腹,這是因為食物給予了胃的充實感,走路就會去到另一個地方,這是因為雙腳移動了我們的軀體,所以我們減肥,就需要把脂肪給消耗掉。大概來說,這種因果關係像是一種能量的轉化,把自己的能量換成另外一種能量,只要有了行為,結果就是大概率成功的。
但是我們通常不預,最大的原因莫過於天性的懶惰。人要克服懶惰的話,就需要一定的能量對抗惰性,以此來換取遠期的回報。例如我們都知道躺著玩手機會近視,但是大多數人還是這麼做了。這是因為躺著玩手機的舒服是立即就能夠實現的,而不近視只是一個長期的遠期的結果。人通常更願意享受當下的回報,而遠期的回報則沒有這麼大的誘惑力。懶惰讓人享受當下,所以懶惰難以克服。
第二個原因是對回報的懷疑。當我們願意付出能量去對抗惰性,是因為預估到了相應的回報。只有相應的回報,才會付出相應的努力。而有些回報是未知的,就例如一次考試,我們複習是一定會付出能量的,但是我們不知道考試的結果出來後分數是否有提高,或者說提高的分數值不值得我們付出的能量。所以回報不一定時,在付出的時候就會有所保留。這裡的根本原因還是惰性,因為保留能量讓我們感到舒服。
還有一種雖然說是預了,但是是一種虛假式的預。面對一些必須面對的問題時,例如期末考試。我們知道這是我們的責任,如果將考試置若不顧的話,心裡會有道德譴責。於是我們就預了,複習了。但是這只是為了安撫自己受到譴責的內心,拿出課本看了看,告訴自己已經複習了。這也是一種惰性,並不是預,或者說預的能量不夠多,不足以讓結果產生質變。這本質上還是滿足自己當下的舒服。
有人預了,而且付出了也很多,但是結果還是沒有改變,這是為什麼?因為預是一件很複雜的事,可不是簡簡單單的準備二字 。
第一個問題是將要投入多少能量?在你準備完成一件事的時候,你考慮過需要花費多少資源嗎?包括金錢、時間和人力。這需要預估結果的價值,再說減肥。假如目標只是控制住體重,讓體重不再繼續增加,成本就低一些,可能控制住飲食就好了。但是如果是要減重二十斤呢?打算花多少時間,用什麼手段?這些付出的都是能量,需要考慮好。
再一個就是,看不到收益,或者收益與預估不符合,還要繼續投入嗎?這也要分目標而言。假如等一個減肥的結果,大可繼續投入,畢竟體重可能沒有達到預期,但是健康程度一定會變高。但是有些事情屬於遠期目標,就算沒有看到收益,同樣需要繼續投入,就像孔子克己復禮。這種類型屬於信仰與人生規劃,也是最需要預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