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第8號颱風「瑪莉亞」已於7月11日9時10分登陸福建,隨後攜狂風暴雨深入內陸作亂。截至7月11日12時,浙江、福建49.2萬人受災,44.1萬人緊急轉移安置,直接經濟損失2600餘萬元。不少網友表示颱風這麼可怕,能不能像人工消雨一樣消除掉?一起來看看歷史上人類對於控制颱風的奇思妙想。
武力徵服颱風:簡單粗暴然並卵
20世紀40年代,就有人提出過用軍艦消滅颱風的計劃,認為用大量的軍艦圍住颱風,採取「萬炮齊轟」的戰術,颱風也許會乖乖地繳械投降。
捲雲計劃:傳說中慘遭颶風報復的實驗
1946年,曾獲諾貝爾化學獎的科學家歐文·朗繆爾提出,用飛機在颱風適當部位大量播撒碘化銀等催化劑,使颱風內部能量重新分布,以減弱颱風的風速。
狂飆計劃:目前為止人工影響颱風最有效的一種方法
1963年,美國進一步實行「狂飆計劃」。試驗人員根據「角動量守恆定律」,用飛機在颱風的不同部位撒播碘化銀、乾冰、尿素、水滴等催化劑,結果使颱風眼區擴大了6-7倍,眼區周圍風速也隨之減弱。1969年8月18日,美國對「黛比」颶風的試驗效果更為顯著,撒播催化劑後,最大風速由50米/秒降到35米/秒,減少了30%。
低壓引導法:想跟颱風他爹較勁
有的科學家還提出了引導法。根據颱風總是偏斜地向低壓方向運動的特點,用人工方法在颱風未來移向的某一個方向製造出低壓區,使颱風移向這個低壓區,從而使一些重要地區免受颱風的襲擊。用這種方法,還可以把颱風引導到我們希望它去的地方,讓它豐沛的降水造福人類。
給海洋鋪上化學薄膜:腦洞和大海一樣寬廣
還有人提出,在經常產生颱風的洋面上鋪上一層化學薄膜,以抑制海水蒸發,切斷颱風的能量供應,使颱風不易生成、發展。
海上風電場削弱颱風:削弱能力有限
最近幾年,史丹福大學和德拉瓦大學的研究人員採用計算機模擬表明,成千上萬個風力渦輪機組成的海上風電場可能削弱現實生活中颶風的力量,顯著降低它們的風力及伴隨的風暴潮,並可能防止數十億美元的損失。
未來有無限可能:利用颱風趨利避害
控制颱風,乃至控制天氣,在目前的科學水平下還無法實現,但這些想法和實驗,勇氣可嘉。就像天氣預報目前還不能100%準確一樣,不應該沮喪和放棄,而是繼續努力,研究和解決很多問題。未來隨著研究颱風雲物理過程、積雲和颱風尺度運動間的相互反饋作用、催化劑播散新方法和新材料的深入,積累更多的野外實驗案例,或許人工影響、幹預颱風會變得更加有效。
換個角度來說,颱風的風雨未必都是災害,有時也是一種資源,給乾旱少雨區帶來水資源、沿海地區風力發電等等。相比削弱颱風、控制颱風,如何去更有效地利用颱風的風雨資源,實現趨利避害,同樣值得研究和應用。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李璇 編輯/貝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