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這東西真的很難把控,它好時可以天高海闊,自由自在。
它陰霾時,可以轉瞬之間掀起狂風大浪,在封心鎖愛中一世蒼涼。
生而為人,一直都是如此,為了喜而喜,為了悲而悲。
人生四喜終不過一句得償所願,所以喜以為常。
而當八苦成倍而至,我們紛紛黯然,悲從中來。
但近日,這種自然而然的情緒失控了,是被《清平樂》這部電視劇改變的。
說真的,很多人追《清平樂》這部劇的動力始終是一口氣。
這口氣便是壞人什麼時候下線的怨氣,等到帝後不記前塵往事的放下心結,握手言和的大歡喜時刻。
這不,觀眾終於等來了這樣的時刻,夏竦,賈婆婆,張妼晗紛紛下線,宋仁宗和皇后也終於撥開雲霧,守得雲開見月明了。
可,作為觀眾的你,誰真正的開心了?別說開心,恐怕不紛紛落淚已經算是好的了。
當我們醒過腔來的時候,猛然驚醒,什麼情況?到底是怎麼了?
夏竦,賈婆婆,張妼晗不是一直被我們心心念念的恨著,詛咒著。
甚至,有觀眾希望把張妼晗送到《甄嬛傳》裡,讓她活不到一集,或者被華妃娘娘賞她個一丈紅嗎?
現在,她終於下線了。
況且,我們一直希望宋仁宗和皇后不是也真正的走到一起了嗎?
現在,觀眾所有希寄的終於得償所願了,我們不該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的開香檳整夜把酒言歡慶祝嗎?
可為什麼大家高興不起來呢?更有甚者還紛紛落淚呢?這太不合常理了。
翻開《清平樂》之前的劇情,仔細的品味一番才發現,其實,編劇早就暗示過觀眾了。
那就是《清平樂》中所有的角色都是不完美的,自始至終,從來就沒有什麼大奸大惡之人,更無什麼完全的對錯之別,黑白之分。
若是非得分個清清楚楚,大概只有無可奈何的立場不同的差別吧!
01觀眾只看到大娘娘的一手遮天,卻從未瞥見她內心的悲苦
《清平樂》開局時,宋仁宗年幼,大娘娘垂簾聽政,輔助皇帝統領朝局。
名義上說的好聽是輔政,說白了就是一手遮天。
特別是看到宋仁宗被她逼得無法給生母盡孝,哪怕是生母離世,宋仁宗都沒能去見最後一面。
看到這裡時,眾人只是覺得宋仁宗活得太憋屈,紛紛盼著大娘娘早日下線,好讓宋仁宗早點做一個名正言順的皇帝,不至於活得如此憋屈。
但誰又曾真正考慮過大娘娘心中的悲苦和無奈呢?
先帝去世,新王年幼,朝局上下一片動蕩,稍有差池,便是一場天翻地覆的大洗牌。
到那時,大娘娘如何去面對泉下的先帝和列祖列宗啊?
再者,宋仁宗乃是她親手養大,悉心教導,到最後竟然為了她人做嫁衣,誰又能真的甘心情願呢?
大娘娘下線之後,歷經多年朝政洗禮,宋仁宗漸漸明白了大娘娘當年的些許無奈和正確之舉。
這樣,大家還能對大娘娘生出幾分恨意呢?
02呂夷簡屢次和範仲淹起衝突,最後才明白只是立場不同
《清平樂》中,呂夷簡為人圓滑,善妒,總感覺有一股子小人之心。
哪怕是因為一點點小事兒都會懷恨在心,想方設法的做些小動作以洩心頭之恨。
這樣看來,這不就是一個活脫脫的大反派嗎?
旁的先不論,就說呂夷簡幾次彈劾範仲淹,令其在官場沉浮中起起落落,來來回回的折騰,便有多少人盼著他早些下線吶!
範仲淹是誰啊?他可是名揚天下的耿直正義之人,不但一身正氣,剛正不阿,兩袖清風不說,還一心為國為民,無論何時何地都將體恤民情做到極致的文壇領袖啊!
結果,被呂夷簡這一個小人害的三進三出的,怎能不惹得天怒人怨啊?
但當戰事四起,群官無首,沒有人能撐起這一艱巨任務的時候,呂夷簡不還是放開成見的向宋仁宗舉薦了範仲淹嗎?
可見,在大是大非面前,呂夷簡還是會拋開個人成見,站在國家人民的利益之上的。
你說這樣的人是小人?苗苗實屬不甘苟同。
都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可見,君子的並非神仙,度量自然有限,也不是能容得下天下難容之人的。
範仲淹再好,相對而言,對呂夷簡不利,便視為仇,其實,換位思考,這也不算為過。
所以,所謂是非對錯,大概只是無可奈何的立場不同而已!
03夏竦,賈婆婆相隔三年而逝,幾多歡喜幾多愁
從一開始,賈婆婆和夏竦便用盡心機,將張妼晗送到宋仁宗那裡。
他們掐準了趙禎的軟肋,知道這個高高在上的皇帝心中的所思所想所需,這才導致帝後CP中間始終隔著一層無法逾越的鴻溝。
後宮如此也就罷了,前朝夏竦還利用宋仁宗痛失愛子之時,將十幾年前的舊案翻出,將八面玲瓏,始終處在中立局面的晏殊罷黜。
雖然,明知道,這只是一場不會持續太久的分離,最終晏殊相還會回到官家身邊,與之談古論今,互訴心事。
但,仍然有很多觀眾憤憤不平,希望夏竦早早下線,還前朝後宮一份安寧。
可是,當這一天終於來了的時候,不知道有多少人落淚了。
不論是夏竦和賈婆婆之間的那份情感,還是賈婆婆為了張妼晗而掏出藥包的那一刻,亦或,夏竦接到張茂則親自送來的賈婆婆的靈柩之際,所有觀眾都屏住了呼吸,不知不覺的流下了兩行清淚。
我們知道,壞人下線,不該如此,不應如此,可是,就是抑制不住。
仔細回顧過往,夏竦和賈婆婆只是做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常侖之事,你我皆有欲,又怎可用道德之尺,禁錮他人之欲呢?
誰都不是聖人,不可能一輩子不犯錯。
站在賈婆婆的立場,她臨死之前都在和張妼晗說,她早就把張妼晗當成了親生女兒。
即使是到最後,她也為了張妼晗捨出了自己的老命,可見,賈婆婆對張妼晗自始至終也並未全是利用之心。
那份賈婆婆自認為的僭越的為母之愛,又何嘗不令人感動呢?
再說夏竦,因為大奸之名,他一生都想要一人的肯定。
回顧他的一生,也曾為國為民,鞠躬盡瘁,為後世之人傾盡全力的著書解惑,卻始終沒能擺脫這大惡之聲,何其哀哉!
這放在誰身上都會心有不甘,反正不管他怎麼做,都不會有人說他好,那還不如索性坐實了這些惡名了。
但,到最後,宋仁宗一句話,同過張茂則之口傳到他的耳朵裡時,一切都釋然了。
這世上,終究還是有一個人懂他,知他,信他的,那麼,夏竦這輩子也該別無所求了。
看到這裡,又有幾位觀眾,能忍住這份終於被人認可的激動而不悲傷的呢?
04張妼晗的悲情落幕,為薨逝封后做鋪墊
張妼晗一生表面看上去張揚狂放,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其實,也只不過是這圍城之內的一個可憐之人罷了。
在沒有孩子之前,張妼晗一心想要官家的愛,可是,她年齡太小了,官家能給她的只是如同孩子般的寵。
在大多數人看來,愛和寵有什麼區別嗎?
其實,區別很大,所謂的愛,是急他所急,想他所想,惑他所惑,感同身受他的每一次經歷,理解他的每一個決斷,分享他的每一次成功乃至失敗……
但是,寵,就是什麼都不想讓她想,只要他開心就好。
就像我們對待自己的兒女一樣,只想把自認為的全世界最好的東西給他,至於他開不開心,高不高興,喜歡不喜歡,我們都不得而知,我們做了我們想做的,問心無愧而已。
而張妼晗要的從來都不止這些而已,她不止想要讓官家寵,還想讓官家懂。但,始終求而不得。
後來,她有了孩子,有了新的精神寄託,可孩子先後去世,這對一個母親而言,簡直是致命的打擊。
不僅如此,偏偏這時候對她最好的婆婆為了自己又沒了,而她曾經一度最為在乎的官家,卻在這個時候,和皇后走得越來越近,離她越來越遠。
這種打擊,得有多大的胸懷才能容得下,裝的了,放得開啊!
根據之前幾個大家所誤以為的惡人下線的經驗來看,所以,張妼晗下線之後,宋仁宗定會反省自己的錯誤,她薨逝之後,定會想辦法補償的。
但人都死了,還能怎麼補償呢?除了封后,別無他法。
到那時,又會有多少觀眾理解了張妼晗不幸悲苦的一生呢?
苗苗說了這麼多,無非是想要和大家說一句話,大多數時候,人這一輩子,沒有什麼大奸大惡之分,只是立場不同,人生多是無奈之舉罷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看到大娘娘,呂夷簡,夏竦,賈婆婆,甚至是張妼晗,這些大家眼中的惡人下線,不喜反悲的主要原因了。
大家覺得苗苗說的對嗎?歡迎留言討論哈!
錦衣之下番外—今夏,你這是在玩兒火,大人可真不是坐懷不亂之人
錦衣之下番外小劇場——新婚夜,溫柔霸道掠奪的吻向今夏席捲而來
《陳情令》三點證明,藍湛,何其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