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胡同
【玩勿喪志·志】
2019年春節,乘船到了日本琉球國的宮古島和衝繩,陽光和煦,完全不像中國南方那樣溼冷。那時候,衝繩的首裡城還沒有遭遇火災。
那是琉球國的權力中心,地位和形式,類似紫禁城之於中國,實際上,首裡城的建築風格也與中國唐朝相似,它建於13世紀末,中國的宋朝剛剛改朝為元。
對於日本人來說,衝繩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日本,一直心存芥蒂,因為那兒距離日本本土十分遙遠,更重要的原因,是衝繩人和中國人的許多生活習性相近,故而拉遠了日本本土的心理距離,這種說法當然只是一種戲謔。
可這一切發生在太平洋的一個小島上,讓我產生了好奇。
中國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因為發掘出甲骨文而舉世聞名,和首裡城一樣,兩個地方都被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除了龜甲,考古學家還在殷墟發現了很多貝殼,這些來自海洋。
與在喜馬拉雅地區出現貝殼不同,在距離現在3000多年前,中國中原的城市出現大量海洋貝類,是十分反常的。
因為前者反映的是地殼運動,後者證明了貝殼成了當時流通的貨幣。
後來證明,這些貝殼就來自於琉球國宮古島和衝繩一帶。
儘管殷墟還發現了青銅器,但就青銅的開採量和冶煉技術來看,把金屬做成貨幣的技術還未出現,這就需要一種相對罕有的物品,來充當交易籌碼。
第一個衝繩的貝殼是如何來到大陸的,沒有史料記載,大概率是通過漁民出海捕魚獲得的。
後來統治者便派出國家公務員,前往現在的衝繩,將貝殼運往中國。
衝繩便有了第一批來自中國的駐外「淘金」客。
關於殷商史料,大多都被描寫成昏君當道,酒池肉林這一類的恐怖故事,又被小時候的《封神榜》蒙多了一層陰影。而那些留守在島上的人,卻意外來到了世外桃源,或許就變成了一件浪漫的事。
隨著中國金屬冶煉技術的普及和發達,貨幣漸漸地從貝殼演化成了錢幣,那些流落在外的中國人,通過繁衍,擴大,便不得不在漁業之外,從事農耕,對於中國人來說,這個技術烙在了血液裡。
等到秦朝,中國剛剛結束戰國之亂,那些反秦的人,不是被斬便是發配修建長城,當時著名的方士徐福,也是始皇帝的御醫,為了討好皇帝,便說在東海的一座島上,有長生不老藥,皇帝聽了很高興,給他各種穀物的種子,大批工匠和童男童女3000人東渡。
但徐福走了之後,便沒有再回來,細想一下,通過他帶的人和穀物,便不難想像他做好了逃離暴政的準備,長生不老藥,不過是個說辭。
當然,當時的日本處在早期神話時期,關於徐福的事,日本沒有文字記載,這也可能徐福刻意淡化了自己的行蹤,讓皇帝最終查無此人。
儘管這兩個故事無法完全證明日本人的起源之說,但無論如何,中日之間在宗族上,血液大多是相通的。
要說這兩個故事有什麼價值,大概就是日本對於自己先祖究竟從哪裡來,似乎並不太在乎,反倒是將各種文化包容在一起,內化成獨有的日本文化現象,對於居住在一個狹長島國的人民族來說,不得不說其心態是開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