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在0攝氏度以上會融化是一個常識問題,但冰屋卻可以在外冷內熱的雙重天下安然無恙。要想知道其中奧秘,首先還是要先了解一下它的製作過程。
顧名思義,冰屋的原材料就是冰。因為因紐特人生活的地區是指包括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到格林蘭的北極圈以外的區域,也就是北極地區。
這裡冬季漫長溫度極低,全年最高氣溫也不會超過10℃,環境可以說是相當惡劣了。在這樣的條件下,適用於建造房屋的木材和泥土就難以獲取,只好就地取材用冰做磚。
那麼沒有水泥和泥土怎麼壘起來呢?其實很簡單,想來大家都聽過「東北的欄杆是甜的」的笑話。冬天用舌頭舔鐵柵欄時,二者之間的水蒸氣和口水等液體會在低溫下迅速冷凍成冰,然後就把舌頭凍住了。
同理,這冰屋就是用水做粘合劑。在選好地基以後,鑿出足量的冰磚。然後從地面開始澆水,一圈一圈縮小直徑,最後封頂成一個球形。
因為冰的表面沒有很多的透氣孔,這樣用冰做出來的屋子比紅磚水泥做出來的更加防風。不僅如此,因紐特人還要對冰屋進行細緻化的加工。
首先為了更好的禦寒,他們通常會在屋頂鋪上編好的草墊和海豹等狩獵而來的動物皮毛。接下來就是裡面的裝修,為了讓空間大一點室溫高一點。他們會在洞裡面向下開鑿一個大坑。
在靠裡的位置,他們會用雪堆一個「雪床」,在上面鋪上乾草和動物獸皮。至於冰屋的門和床,自然也都是鑿出來的口。因紐特人身材矮小,所以門的位置也不是很高,掛上獸皮足矣抵擋風寒。
冰屋的整體外觀從外面看上去就是一個從中間劈開的地雷一樣。正是因為這種圓頂造型,當頂部陽光直射融化時,雪水會順著弧形的外壁流下來。而這些水會很快因為低溫冷凍成冰,並且在變成冰後更加結實。
室內也是同樣的道理,他們會在房屋入口處留出一條矮矮的通道用以換氣。當室內溫度過高造成內壁融化時,外來的冷空氣在貼著牆壁流通時會將其迅速冷卻成冰。
冰屋不會冷還有一個原因。冰這種介質本身的熱傳導性十分差,因此可以很好地把冷熱隔絕開來。室內氣溫基本也就零下幾度到十幾度之間。
不過雖然冰屋融化速度很慢,但也不會一直不變形。種種原因使得一間冰屋的壽命大概只有50天左右,所以因紐特人需要經常造新房子。
飲食方面他們吃不到新鮮的蔬菜,主要還是打獵捕來的海豹海鮮和各種鳥類為食。豐富的肉類種類和各種動物肝臟也使他們身體沒有出現營養不良等問題。
總而言之,自給自足,靠冰吃冰。由於大部分因紐特人堅持並熱愛這種原始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所以現代文明也只是潛移默化的悄悄的影響他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