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有網友問:有沒有一首詩既有竹子又有月亮?
在一首詩詞中,有竹又有月的,可以說多不勝數。隨便搜索一下就能看到一大串。
蘇軾在《於潛僧綠筠軒》中寫道: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竹是古詩詞中常見的意象,既有堅貞不屈的精神,又有高風亮節、清華澹泊的氣度。因此深受文人的喜愛。
而月亮也是古詩詞中常見的意象之一,象徵著團圓、美好。竹林旁,明月下,良辰美景,飲酒賦詩,是多麼快樂的事情。
下面錄入幾首古人的名作,以及老街的一首練筆之作,也歡迎詩友們賜玉。
一、秦中歲晏馬舍人宅宴集 唐·儲光羲
儲光羲是王維的好友,也曾經隱居終南山。這首詩是他赴宴時的作品。
冬暮久無樂,西行至長安。故人處東第,清夜多新歡。廣庭竹陰靜,華池月色寒。知音盡詞客,方見交情難。
故人處東第,居帝城之東,故曰東第,唐朝只有顯貴之家才能居東第,這是對於好友的恭維。
廣庭竹陰靜,華池月色寒。一副非常工整的對聯。月色之所以寒,是因為處於一年將近之時。廣庭竹陰靜,看來這次宴飲比較清淨,似乎沒有絲竹歌舞之樂。
二、同褒子秋齋獨宿 唐·韋應物
韋應物是盛唐詩人,原是官宦之家,紈絝子弟。安史之亂後,不學無術的韋應物竟然折節讀書,一變而成詩壇大家,令人刮目相看。
山月皎如燭,風霜時動竹。夜半鳥驚棲,窗間人獨宿。《同褒子秋齋獨宿 》
這是一首押入聲韻的古絕句,1、2、4句押韻,入聲一屋、二沃兩個韻部鄰韻通押。
詩中寫道,山月如燭火微明,寒竹在霜風中搖動。半夜裡棲鳥鳴叫,驚醒了秋齋中獨宿的詩人。
這首詩是倒裝手法,前兩句寫景,有視覺有聽覺。前兩句的景物描寫,是後兩句發生後,詩人眼中所見、耳中所聞。
三、雜憶五首 其二 唐·元稹
這是首觸景懷人之作:
花籠微月竹籠煙,百尺絲繩拂地懸。憶得雙文人靜後,潛教桃葉送鞦韆。
元稹詩中的雙文,據說是指《鶯鶯傳》裡的崔鶯鶯。
月光裡,竹影邊,鞦韆空垂,鮮花盛開,而故人不在。詩人獨立一旁,正在回憶當時與佳人一起的美好時光。
四、夜會鄭氏昆季林亭 唐·方幹
方幹是中唐詩人,傳世作品不少。這首七絕寫月夜景色:
捲簾圓月照方塘,坐久尊空竹有霜。白犬吠風驚雁起,猶能一一旋成行。
詩人在池邊的亭子中等待好友,這位客人久久不來,於是酒樽漸空,寒竹生霜。這時候,突然白狗發出叫聲,大雁在風中排隊飛起,看來自己的這位朋友已經不遠了。
五、夏日城中作二首 其二 唐·齊己七言絕句
齊己是晚唐著名的詩僧,一字師的故事,就是發生在他和鄭谷的身上。 不過這首詩雖然有竹有月,但是詩中的月,不是月亮,而是指時令:
竹低莎淺雨濛濛,水檻幽窗暑月中。有境牽懷人不會,東林門外翠橫空。
第二句中的暑月即夏月,相當於農曆六月前後小暑、大暑之時。
六、宿玉泉寺 唐·周樸
周樸是晚唐的隱士,朝廷屢招不起,黃巢起兵掃掠福建時,將其殺害。玉泉寺,在湖北和福建都有玉泉寺,周樸詩中應該指福建玉泉寺。
野寺度殘夏,空房欲暮時。夜聽猿不睡,秋思客先知。竹迥煙生薄,山高月上遲。又登塵路去,難與老僧期。
夜聽猿不睡,詩人不說人不睡而說猿不睡,這是詩家之筆法。
夜聽,是名詞,不是在夜裡聽,而是夜裡聽到的聲音。
竹迥煙生薄,山高月上遲。竹林遠,所以望去有薄煙繚繞,山太高, 看起來似乎月亮出來的晚。
結束語
竹和月,都是詩詞創作中極其常見的意象,詩人寫景的時候常會用到。
老街也有詩詞用過這兩個意象,錄入一首五律詩友們指正:
三徑荒蕪久,柴門閉不開。清風搖竹影,殘月過燕臺。攬鏡星霜滿,吟詩老杜哀。開襟流水去,五蘊放空來。
@老街味道
王維的《鳥鳴澗》膾炙人口,但是有人說,這首詩的格律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