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隆·馬斯克前段時間宣布,他的團隊在豬的大腦內植入成功晶片,探測到它的各項生命信號。通過這枚小晶片,不用語言和動作等外部交流,人就能直接指導這頭豬工作。馬斯克的願景是在人腦植入這種晶片,讓人腦與計算機互通,彼時人就可以用意識召喚手機、電視甚至汽車。而他最終的夢想是,把人腦內的數據上傳到晶片中,當肉體衰亡,人能夠以數據流的方式永生下去。
靠數據流上載實現永生的科學幻想,被先鋒科學家討論許多年。除了技術難題外,每個渴望永生的人也不得不面對一個與自我認知相關的難題:在機器裡運轉的數據流,真的還是我們所熟悉的人類嗎?
亞馬遜製作的電視劇《上載新生》算是馬斯克夢想的實景演繹,裡面描述的人類狀況可不大妙。
故事開始在2033年,數據永生的技術已經很成熟,去世的人,肉體被冷凍,意識在代碼所編織的樂園永遠生活——只要你不停止付費。
死亡對人類再無意義,靠傳感器就可跨越陰陽擁抱。於是主角內森的葬禮上,大家歡宴團聚,內森也在場,他的意識被加載在虛擬身體中,與大家寒暄。沒人再為喪失哀痛、為時間匆促悲傷,更無人反省忙碌的意義。只有幾個至親站到屏幕前,問再生人新生活如何。死亡失去了它的警報作用,於是,生命看起來也不再有意義,不管是對再生人,還是對活人。
片中再生人的生存狀態分兩種,一種是富有者,繼續享受豪奢的物質生活,但虛擬世界禁止工作,創造、發展與成長都不再存在,人只能生活在膚淺的遊樂裡。另一種是勉強度日的普通人,每個月只有2G流量,多說一句話都不能。
如果把片中那些流量耗盡的灰色人像剪成永生廣告,誰都會在永生與死亡之間,猶豫一下吧?被抹去自由和可能的永生,像一口逼仄、漆黑的絕望之井,而且永無盡頭,比死亡更殘酷。
在真實社會裡,永生也並未造福什麼,人性陰影被放大,階層割裂加劇。
六大資本集團控制著虛擬天堂,每件代碼化成的衣服、食物,都要收費,甚至意識的流動——再生人的思考,都要被計以昂貴的流量費用。資本剝削手段層出不窮,普通人的生活更加無望。
死亡不再公平,永生變成不幸、痛苦與錯誤的無限延續。
內森生前是不滿於資本剝削的程式設計師,開發了一款人可以自主上載意識的免費軟體。因為觸動了資本利益,才在成功的當口被謀殺。
生命的意義僅僅是存在嗎?人類對存在的執念與膚淺理解,讓剝削者有了可趁之機,也將那些珍貴的東西被棄如敝履,比如自由,比如創造,比如真實的情感。
得以永遠存在後,過去生活多少有點渾渾噩噩的內森終於破了迷障,開始在無生命之地尋找生命的快樂與意義,想與為他提供豪奢天堂卻無真正情感連接的女友分手,開始有意義的關係。同時查清自己的死亡之謎,用自己的程序為更多人創造更好的永生。
你看,破了死亡之障後的新人類,想做的與只能在世八十年的舊人類並無不同。
通過記憶數據上傳實現永生,在技術上的難度我並不清楚,但,這種好萊塢式的生命哲學總讓我感覺到人類的過度自戀。
肉身真的只是一具皮囊,意識可以獨立存在?而記憶的數據就真的可以延伸成未來?
我並不相信。人的性格,都有其先天的生理基礎,腸道內的菌群、神秘的激素,更是深刻地影響著人的情緒甚至思維方式,更遑論情感體驗。而構成一個人幸福感與意義感的,並不是一個虛幻的未來,是對當下的觸摸與滿足,是建立有意義的關係,是創造與利他。
夭壽不二,孟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孔子說。
文/陳陌
【編輯:賀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