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降落於月球背面,並傳回了照片,舉世矚目,令人振奮。
中國古人對月亮一直有著美好的憧憬,從對月亮的各種稱謂就能看得出。有白玉盤、晶盤、廣寒、半蟾、玉鉤等等美妙的詞彙。而嫦娥奔月的傳說也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我們的探測器還一直使用著"嫦娥"的代號,也是寄託著奔月的美好期望。
當然,嫦娥奔月只是個傳說。"嫦娥四號"是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的軟著陸,不過中國人早已以其他方式"登上"了月球背面。
在天文界,經常以天文學家、科學家的名字命名發現的小行星、月球上的環形山等等。而在月球背面,就有五座以中國人命名的環形山。他們分別是戰國時代天文學家石申、東漢天文學家張衡、南北朝天文學家祖衝之、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和明代的航天嘗試人萬戶。他們都是整個天文界、航天界的先驅。
1、石申,是戰國時代魏國天文學、佔星學家。他是古代最早的編制星象圖的科學家,主要著有《天文》,為中國和世界天文學研究開創了歷史。
2、張衡是東漢時期的大科學家,集數學家、天文學家、發明家、文學家等等稱號為一身。並且還官至尚書,可謂是人生贏家。大家熟知他有兩件偉大發明,分別是地動儀和渾天儀。不僅月球環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也被命名為"張衡星"。
3、祖衝之是混亂的南北朝時期的數學家,科學家。在那個年代,他還能專注於科學研究,精通數學、天文曆法和機械設計。他最大的貢獻是將圓周率精確到小數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他編寫的《大明曆》也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曆法。
4、郭守敬是元朝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專家和儀器製造專家。他精通曆法,主要貢獻是編制了《授時曆》,也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曆法,並使用了360多年。
5、明代萬戶,本名陶成道,他的故事比較悽慘了。在明代,火器發展到了鼎盛時期,陶成道有高超的火器技藝,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汗馬功勞,因此被封為"萬戶"。到了晚年,陶成道嚮往太空,將47個自製火箭綁在椅子上,自己坐在上面,雙手舉著2隻大風箏,準備用火箭一飛沖天。這也是人類歷史上首次"載人航天"試驗。不過可惜的是,火箭爆炸,陶成道為了航天事業捐軀了。
古代中國人對太空一直有著積極的探索熱情,如果沒有清朝的閉關鎖國,最先登上月球的應該會是中國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