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人類非常喜歡一個詞語,那就是「永恆」,但是「永恆」只存在於文化概念中,在科學概念中「永恆」兩個字並不存在,因為所有的事物都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任何事物都有消亡的一天,包括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太陽,它也是有生命周期的,也會有消亡的一天。
太陽是一顆黃矮星,它的壽命大致為100億年,目前太陽大約45.7億歲。 也就是說在大約50至60億年之後,太陽內部的氫元素幾乎會全部消耗盡,走向終結。屆時我們人類將走上非常艱難,但又或許充滿希望的尋找新家園之旅。
人類新家園第一站:土衛二
太陽在走向衰亡之前不會馬上終結生命,而是在它最後的時光裡上演一場華麗的告別演出,證明他曾經的輝煌。在太陽的最後時光裡不是疲弱的消亡,而是會上演一場能量大爆發,屆時太陽體積將會膨脹大約200倍,溫度劇烈增加,往外拋撒出無比浩大的熱能。並且隨著太陽的膨脹,太陽將會吞噬最靠近它的兩顆行星水星和金星,地球將成為最靠近太陽的行星。由於這一時期的地球離太陽非常近,地表溫度將上升數百度,足以熔化金屬。地球將不再適合人類生存。
但是太陽進入膨脹期以後,也不是完全沒有好處,膨脹期的太陽所發出的光和熱要比現在強烈很多,會使原來離太陽較遠的木星和土星由寒冷變得溫暖起來。
土星和木星都是氣態行星,人類不可能遷居到這兩顆行星,但好在這兩顆行星衛星很多,木星有79顆衛星,土星有82顆衛星。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土衛二,土衛二擁有大量的甲烷湖,我們知道當溫度升高以後,甲烷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也就說一旦土衛二升溫,土衛二將有可能會得到大量的水資源。太陽的膨脹期的土衛二可能會溫度適中,且擁有較多水資源,供人類生存。
不過土衛二很小,不足以使大量的人類生存,在今後的50億年裡,我們或許要改造跟土衛二以及跟土衛二環境比較相似的木衛二,抑或改造擁有大氣的土衛一,我們需要改造多顆土星和木星的衛星才能供養大量的人口。
人類新家園第二站:比鄰星
人類在土星和木星的衛星生活只是權宜之計,首先這些衛星都很小,不足以養活大量人口;其二、太陽晚年的膨脹期只會持續數百萬年,之後太陽將迅速塌縮,走向死亡。所以人類只能在木星和土星的衛星過渡性的停留數百萬年,然後要想辦法另找家園。
人類的新家園第二站很有可能是比鄰星,比鄰星是一顆紅矮星,它比太陽小很多,只有太陽的1/7大小。我們都知道恆星質量越小,壽命長。比鄰星的壽命比太陽長很多。當太陽消亡以後,比鄰星還會存在很長時間。相信50億年後,隨著科技發展,人類有能力離開太陽系,到達比鄰星,並在比鄰星附近尋找一顆適合人類生存的行星。

人類新家園第三站:深入太空
既然人類經過長時間的科技發展,可以到達太陽系第一顆域外恆星——比鄰星,那麼我們應該又可以以比鄰星為跳板探索更廣闊的星空。宇宙有1250億個星系,有無數顆恆星,或許那時我們可以在太空中可以找到多顆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
50億年以後,隨著太陽的消亡,我們將不得不告別太陽系,尋找新的生存空間。不過我個人更傾向於電影《流浪地區》的方案,儘管這個方案最難實現。這個方案就是當我們離開太陽系時,把地球也帶走。因為地球是行星中億萬裡挑一的存在,它的大小適中、引力適中、擁有完美的磁場、擁有寶貴的水資源、擁有合適的水域和陸域比例。這些條件使得地球在幼年時期,既地球誕生的8億年的時候就產生了生命,可見地球是一顆多麼完美、多麼適合人類生存的一顆行星。
沒有什麼比天文學更能激發人們的想像力了,您有什麼看法或感悟呢?請在下方留言。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