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清水還是綠水,有時都會給人一種假象,認為水沒有問題,讓人自覺地偷點懶,減少了換水的次數。但往往這一偷懶就偷出毛病來了。
魚出現一些體表傷或出現原生蟲類引起的鰓病,往往是因為水中的有機質過高。肥水是滋生致病菌、蟲的良好溫床,是水變壞、魚出病的開始。
那麼在沒有檢測設備的條件下,如何以簡單的方法來判斷水是否開始變壞呢?
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觀察水面的氣泡。 因此,如果缸中有氣泵,或以濾槽落水代替氣泵,可以根據水面的氣泡形態來判斷水情。
當水面出現較多大泡(直徑同一元硬幣差不多),且不易破時,應該馬上換入晾好的新水。
當水面有較密集的小泡(直徑與玉米粒差不多),且不易破時,應該馬上換入晾好的新水。
當水麵缸邊有密集的白沫子時,應該馬上換入晾好的新水,並清理缸的四壁。
當水面、缸邊漂浮白沫子,且水有腥氣時,並且養有產卵的魚,就應該考慮到魚是否是產卵了。
當出現以上幾種現象,而且連續幾天都是同等狀況時,除了換水外,最好同時配合清洗濾棉,特別是在高溫天氣時。
那些缸中沒有氣泵,或水位較高沒有產生落水的,水面可能不太好產生泡泡,判斷的方法是舀一杯水,距水面30公分處左右傾倒,"砸"出泡泡,根據泡泡的形狀和破掉的時間來判斷。如果泡泡能保持15秒鐘以上仍沒破,則要抓緊處理了。
其實保持水質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堅持每天早晨從缸中舀出一些水,再兌入等量新水,之後再餵食。特別是對於那些養得密度較大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