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馬雲謀定後動,借金融系統監管之名拿下支付寶控制權,全球譁然。10年後,全球史上最大IPO前夜,馬雲炮轟中國沒有金融系統……
現在終於明白,為什麼馬雲會在10年前,未獲董事會同意就將螞蟻金服前身的支付寶業務轉移到自己名下。
10年之後,螞蟻金服光輝上市,成就史上最大IPO,市值堪比成立200年的JP摩根。
坐擁10億用戶,網絡支付交易額超過16億美元,幾乎是PayPal的25倍。如今的成就,足以解釋當年,馬云為何甘冒奇險,拿下支付寶的控制權。
馬雲的這一私下行動,也是迄今海外投資人對中國企業家誠信質疑最兇的一次。當有記者採訪馬云為什麼要這樣做?馬雲將這一行動的必要性推給了監管——中國的法規禁止外國人擁有國內支付公司。
後來,馬雲又辯稱自己是在保護用戶的利益——用戶、用戶、用戶。
中國真正的金融寡頭,是從支付寶上市開始?
10年之後的上海灘,支付寶成長成如今的螞蟻集團,馬雲卻炮轟中國沒有金融系統風險的原因,是因為中國沒有系統。
彼此都是是非。
雖然馬雲將螞蟻金服定位成FinTech,而不是金融公司。但是,10月10日的《經濟學人》一語道破:其核心,就是金融。
道理很簡單。這隻小螞蟻,有四隻巨足:
——支付。2019年,螞蟻金服支付業務有520億元的收入。
——小貸。螞蟻金服的消費貸款餘額達到了1.7萬億人民幣,佔中國消費貸款15%。
——理財。2017年,螞蟻金服餘額寶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貨幣基金平臺。
——保險。從退貨險開始,螞蟻逐漸上線了車險、醫療險、壽險。
純粹從成長數字來看,螞蟻金服勢不可擋。但是,《經濟學人》指出了螞蟻金服所面臨的三種風險:
——監管風險。兩周之後,不幸言中。這應該與馬雲在上海的口無遮攔沒有關係,沒有什麼生意是真的被口無遮攔擊敗的,監管的行動應該早就開始了。
關於資本充足率補充的問題,討論經年。以至於,很多人想知道,為什麼監管沒有早點行動?為什麼選擇螞蟻金服即將上市,已經大到不能倒的時候才動手?
馬雲的招法,無人不知,監管肯定也知道。為什麼不早做決斷?
只是為了證明自己想監管?
——競爭風險。來自於騰訊、京東、美團等等支付業務的挑戰,騰訊已經佔到了40%的市場份額,而且使用起來,比支付寶要方便的多。
——自身模型。《經濟學人》認定,既然螞蟻金服業務具有普遍的金融屬性,那麼也就具有金融風險的普遍性,向小額借款人提供無抵押貸款都是有風險的……
翻看螞蟻金服的股東名冊就知道,沒有什麼力量可以真正阻止螞蟻金服300億美金的IPO。
有了這麼多家巨大的金融科技公司之後,可以斷定:中國這一領域的科技創新,創業,基本上已經枯竭了,大樹底下,只有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