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曉東:未來科學大獎引領風氣之先

2021-01-13 大洋網

近日,一年一度的未來科學大獎周在線上順利舉行。在未來科學大獎周開幕儀式上,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成員,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曉東做了發言。

王曉東說,未來科學大獎作為中國民間發起的,獎勵世界級發現發明的獎項,大獎的意義將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進一步彰顯,「對於我個人,在這5年之中,非常有幸能和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能和捐贈人、工作人員一起工作,共同推動這件有意義的事情。」

王曉東表示:「我認為未來科學大獎確實引領了風氣之先,國際上很多科學大獎,有很悠久的歷史。在中華大地上,我們總是在想科學有什麼用,最好是科學馬上就有用,但其實科學是人類思想體系,很難馬上就在經濟領域上立刻有用。未來科學大獎的影響很大,中國有14億人口,年輕人對於科學的追求也逐漸在覺醒,認識越來越深刻。捐贈人開社會風氣之先。我要再一次感謝捐贈人,你們真的做了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武威、張丹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武威、張丹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武威、張丹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蔡凌躍

相關焦點

  • 科學之光,溫暖世界|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正式開幕
    開幕儀式由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王曉東擔任Session Chair,未來科學大獎周Program Committee聯席主席、未來論壇理事、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田剛作開幕致辭。
  • 袁隆平等7位科學家獲未來科學大獎 有人稱之「中國的諾貝爾獎」
    多人獲得同一獎項,這於未來科學大獎尚屬首次。但在諾獎評獎中,這種情況已是常態。中國的未來科學大獎除了在獎金總額上現在已經追平諾獎,在獲獎者名額上也快速迫近,這也難怪有人說,把未來科學大獎稱之為「中國的諾獎」,已是「神形皆備」。
  • 盧柯院士榮獲2020未來科學大獎
    9月6日上午,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盧柯榮獲「物質科學獎」,以獎勵他開創性的發現和利用納米孿晶結構及梯度納米結構以實現銅金屬的高強度、高韌性和高導電性。
  • 最新|2018未來科學大獎:......誰是林本堅?
    一年一度的未來科學大獎今天下午舉行新聞發布會。林本堅獲得生命科學獎,馬大為、周其林、馮小明共同獲得物質科學獎,林本堅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 世界級科學家齊聚2019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峰會
    Critchfield講席教授、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者張曉東作為未來科學大獎周Program Committee聯席主席圍繞今年大獎周的設置,回顧了昨日高峰論壇的演講,並對今日科學峰會的各場演講及嘉賓分别致辭,在發言中表示,作為當今大中華地區具有影響力的科學獎項,我們希望未來藉助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禮讚科學家,分享科學成就,以科學精神影響中國,影響世界,影響下一代。
  • 中科院金屬所盧柯院士榮獲2020未來科學大獎
    9月6日上午,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盧柯榮獲「物質科學獎」,以獎勵他開創性的發現和利用納米孿晶結構及梯度納米結構提高銅金屬的高強度、高韌性和高導電性。提高金屬材料的強度一直是材料物理領域中最核心的科學問題之一,通常在提高材料強度的過程會造成材料本身的塑形和導電性的下降。
  • 馬大為、馮曉明、周其林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
    9月8日消息,第三屆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今日在北京舉行。馬大為、馮曉明、周其林獲得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他們在發明新催化劑和新反應方面的創造性貢獻,為合成有機分子,特別是藥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徑。具體獎金分配上,馬大為為1/2,而馮曉明、周其林各為1/4。獎金總額為100萬美元獎金,使用方式不受限制。
  • 九洲藥業科學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其林獲2018未來科學大獎物質...
    9月8日下午,「中國版諾獎」2018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馬大為、馮小明、周其林共同獲得物質科學獎。表彰他們在發明新催化劑和新反應方面的創造性貢獻,為合成有機分子,特別是藥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徑。周其林院士系九洲藥業院士專家工作站站長,全面負責工作站的新技術研究開發活動,為企業提供技術發展決策諮詢。九洲藥業院士專家工作站成立於2013年,2016年被評為浙江省省級院士專家工作站。
  • 副省長、院士、未來科學大獎得主!
    副省長、院士、未來科學大獎得主!大河報 2020年9月6日上午10時50分許,2020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遼寧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盧柯摘得三項大獎之一的「物質科學獎」。獎金為100萬美元,使用方式不受限制。
  • 7位頂尖科學家獲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
    7位頂尖科學家獲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2位是蘭大校友》 9月8日消息,第三屆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今日在北京舉行,共有7位頂級科學家獲獎。其中,蘭州大學校友周其林、馮小明均獲「2018物質科學大獎」。 據了解,2016年,未來科學大獎正式設立,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個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
  • 首屆「未來科學大獎」在京揭曉 薛其坤、盧煜明獲獎
    首屆「未來科學大獎」在京揭曉 薛其坤、盧煜明獲獎來源:新華網 2016-9-19 閻冬  歷經一年半的嚴格提名、篩選和評審,中國首個由大陸企業家、科學家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大獎——首屆未來科學大獎新聞發布會今日在京舉行並正式揭曉獲獎科學家名單。「物質科學獎」由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獲得,「生命科學獎」則由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盧煜明獲得。
  • 歷屆獲獎人、捐贈人、科委會委員等齊聚雲端,共同啟動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
    為增進科學對人類的重要性的認識,未來科學大獎程序委員會(Program Committee)將「科學之光 溫暖世界」定為今年未來科學大獎周的主題。未來科學大獎願做一粒火種, 在人類面臨共同挑戰的當下,凝聚更多愛與力量,點亮科學之光,溫暖整個世界。
  • 副省長、院士、科學大獎得主
    2020年9月6日上午10時50分許,2020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遼寧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盧柯摘得三項大獎之一的「物質科學獎」。獎金為100萬美元,使用方式不受限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主任。盧柯現任遼寧省人民政府副省長,負責科技、衛生健康、體育等方面工作。
  • 百萬美元「未來科學大獎」新增評委:薛其坤、莊小威、張壽武
    本文圖片均來自未來論壇微信公號已經走到第4個年頭的中國「未來科學大獎」迎來了三位新的科學委員會委員:哈佛大學生物物理學家莊小威、清華大學物理學家薛其坤和普林斯頓大學數學家張壽武。他們將分別擔任三個子獎項「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和計算機科學獎」的評委。值得一提的是,薛其坤是未來科學大獎的第一屆得主,憑藉在反常量子霍爾效應和高溫超導方面的成就在2016年捧走了價值100萬美元的物質科學獎,並在頒獎典禮上說道:「沉甸甸的大獎給我這艘沂蒙小船注入了核動力。」薛其坤團隊還在不久前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 7位頂尖科學家獲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其中就有兩位是蘭大校友!
    9月8日消息,第三屆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今日在北京舉行。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獲得「生命科學獎」,馬大為、周其林、馮小明分獲物質科學大獎,林本堅獲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大獎。其中周其林、馮小明為蘭州大學校友。
  • 2020未來科學大獎公布,4位學者獲獎
    2016年1月19日,張亭棟被評為「2015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2020年9月,獲得2020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王振義,1924年出生於上海,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法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博士生導師,上海交大醫學院終身教授。先後擔任內科住院醫師、住院總醫師和主治醫師。
  • 2020未來科學大獎揭曉!南理工校友盧柯獲「物質科學獎」
    現代快報訊(記者 舒越)9月6日,2020未來科學大獎揭曉。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南京理工大學校友盧柯憑藉「開創性的發現和利用納米孿晶結構及梯度納米結構以實現銅金屬的高強度、高韌性和高導電性」,獲得「物質科學獎」。
  • 2018未來科學大獎揭曉,袁隆平等7位科學家獲獎
    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主席、北京大學田剛教授介紹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評獎情況。2018 未來科學大獎Future Science Prize生命科學獎 | 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物質科學獎 | 馬大為,馮小明,周其林
  • 盤點歷屆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者,猜猜2020誰將折桂?
    未來科學大獎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新聞發布會將於北京時間9月6日上午10:00舉行,揭曉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三大獎項獲獎者。2016年至今,共有7位科學家獲得物質科學獎,他們均是在物質科學、物理、天文、化學等基礎及應用領域成就極為卓著的科學家。今天就讓我們藉由這篇盤點,帶你一同回顧歷屆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 院士落選之痛:顏寧入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饒毅成科學界魯迅
    在這一點上,給施一公和顏寧點一萬個贊都不夠:老師慧眼識金,學生不負所托,中國之幸!然而,偏偏這樣的精英學霸,就是無法將「院士」頭銜收入囊中。201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名單公布,先前備受關注的顏寧卻名落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