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人間四月天,柳州大街小巷的27萬株紫荊花一齊怒放,為整個城市增添一抹粉色的浪漫。滿城粉色的花朵不僅給人們帶來視覺的盛宴,也讓不少柳州農民鼓了腰包。
在柳州市近郊,也誕生了「紫荊花村」。但這「一朵花」的經濟效益能持續多久?種植洋紫荊掙錢嗎?
4月14日,柳州市魚峰區葡萄山路紫荊花鋪滿道路。朱柳融 攝
採訪|朱柳融 林馨
編輯|朱柳融林馨
藏在近郊的紫荊花村如何而來?
1753年,瑞典著名博物學家卡爾·林奈在印度發現這美麗的植物,並將其定名為「洋紫荊」。因花朵貌似蘭花,被西方人喻為「窮人的蘭花」。
在距離卡爾·林奈發現洋紫荊的184年後,即1937年洋紫荊才進入柳州,種植在沙塘「農都」,並在當年開出了柳州有記錄以來的第一次洋紫荊花。
1964年,在柳侯公園棋牌路(柳州畫院一帶),種植了一批洋紫荊,也開啟了洋紫荊步入柳州城市的步伐。上個世紀80年代,洋紫荊「走上」街頭,開始裝點城市道路。1996年,與文惠路交叉的彎塘路開始大量種植洋紫荊。
2018年,3月29日,柳侯公園棋牌路(柳州畫院一帶)的洋紫荊。朱柳融 攝
幾乎與洋紫荊「走上」街頭同步,柳江區三都鎮開始大規模種植洋紫荊。
「30年前,為響應『退耕還林』的號召,村民開始大面積的培育洋紫荊苗木,板朝屯120戶超8成村民都投入種花的行列。」已經種植洋紫荊有25年的三都鎮白見村板朝屯村民覃樹成介紹,加上官方有補貼,那時也是洋紫荊苗木的高峰期,曾達4000畝。
看好種植洋紫荊樹經濟效益,20出頭的他放棄了原本的糧食生意,在1994年也加入了培育洋紫荊苗木的行業。
「一開始種了25畝,現在有85畝。」50歲的覃樹成介紹,每畝地能種550株洋紫荊,5年後可開始銷售。根據株徑的不同價格也不一樣,按平均一株200元來算,一畝銷售額可達10萬元。
柳州真正開始大規模種植洋紫荊,是進入到21世紀。2000年以前,柳州市街道以綠化為主,小葉榕被選為市樹,成為城市綠化的骨架樹種。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推進,柳州市開始由「綠化」向「彩化」「美化」邁進,實施「彩化工程」「美化工程」,洋紫荊等開花喬木,成為了主力樹種。
4月16日,柳江區三都鎮村民行車在紫荊花開的村路上。朱柳融 攝
板朝屯村民也開始大規模擴大種植,不少村民向周邊鄉鎮租地種植。板朝屯培育的洋紫荊苗木銷往柳州、來賓市場,還賣到了廣東、貴州、四川等地。
很多村民種植洋紫荊樹後,家裡的土房變成樓房,單車變成汽車。「不是講假的,村裡面百萬富翁不少。」覃樹成笑著說,「只是我們比較低調」。
覃樹成的生意越做越大,在擴大洋紫荊種植面積的同時,還與人合夥開起了公司。在幫助村民銷售洋紫荊的同時,承接城市道路、房地產樓盤、鄉村美化等工程的洋紫荊種植。
「環江濱水大道、東環大道等地的洋紫荊,都是來自我們這裡。」覃樹成介紹,種洋紫荊相對種田容易得多,培育成本低,容易養活,施肥、修枝、殺蟲、除草等簡單的護理就行。如今,他還針對培育優良的洋紫荊進行再次移栽培育,「保證百分之百存活率,價格更高」。
4月16日,一名女子從柳江區成團鎮一處紫荊花田穿過。朱柳融 攝
紫荊花村不止一個
相較於板朝屯,柳北區下陶村培育洋紫荊苗木的起步稍晚,但是沒有耽誤洋紫荊給村民過上有車有房的生活。
2008年,柳北區下陶村村委也引導千名村民大規模種植洋紫荊樹。如今,走進下陶村裡,上千畝紫荊花恣意開放。放眼望去,漫山遍野一片粉紅色的海洋,構成一幅絢麗多彩的鄉村畫卷。
下陶村最早種植洋紫荊的65歲村民黃技有置身於紫荊花海中,分享了自己的「紫荊花經」。
2017年4月,航拍柳北區下陶村,村莊被紫荊花包圍。王以照 攝
2006年,黃技有打聽到洋紫荊樹在花卉市場上走俏,便開始種植。不久後,黃技有種植的洋紫荊樹苗賣出好價錢。「最好的時候一年可以賺幾十萬。」黃技有稱,附近村民看到種植洋紫荊樹可以賺錢,紛紛改種洋紫荊樹。
種植紫荊花讓下陶村的村民生活紅火起來,村裡百分之八十的村民「錢袋子」鼓起來,蓋上新洋房、買起小汽車,村民都開玩笑稱這些是「紫荊花車」「紫荊花樓」。
2017年4月,航拍柳北區下陶村,村莊被紫荊花包圍。王以照 攝
「一朵花」經濟效益持續多久?
「一朵花」市場經濟能夠持續多久?「這兩年,柳州市本地紫荊花市場有些飽和,紫荊花市場出現變化。」下陶村紫荊花合作社市場銷售員吳燕蘭表示,2008年,下陶村開始大量種植紫荊苗木;2012年至2014年,紫荊花經濟達到銷售頂峰,苗木供不應求;2017年至2018年部分苗木遭遇市場曲線低谷,小株紫荊苗木市場將近飽和。
吳燕蘭記得紫荊花樹曾是「搖錢樹」。前些年市場曲線高,一株韭菜高的小小紫荊花苗就能賣5毛錢,還供不應求。除供應柳州本地做綠化外,銷往廣東、雲南、貴州等地。
「當時一年可以賣幾十萬株洋紫荊小苗木 ,現在一年只能賣幾千株小苗木。」 吳燕蘭說,近兩年,隨著柳州市大規模種植紫荊花樹,紫荊小苗木出現滯銷,唯有紫荊花大苗木還在曲線高峰。「現在一株直徑15公分的洋紫荊苗木能賣1000元左右。」
4月17日,柳北區下陶村洋紫荊初開。林馨 攝
「現在對紫荊花苗木要求越來越嚴格。」黃技有感嘆。現在賣紫荊花苗木,好似要經過「選美」一般,長得「歪瓜裂棗」的苗木沒人要。「樹幹不直、直徑不夠粗、枝杈多的苗木,都會被淘汰。」
看到市場行情走低,一些民眾開始減少種植洋紫荊樹,改種這兩年來在柳州走紅的黃花風鈴。黃技有稱:「現在只種植有3畝洋紫荊,其餘的改種黃花風鈴苗木,今年黃花風鈴苗木供不應求。」
近兩年紫荊大苗木在市場曲線高峰,為了適應市場需要,下陶村有針對性地種植。吳燕蘭說:「村裡租下成片的土地培育紫荊花大苗木,並且進行裝袋搭架培育,保證苗木長直,賣出更好的價錢。」
對此,覃樹成也有同感。「隨著補貼取消,柳州市場飽和,確實有不少人退出種植,現在三都鎮整體洋紫荊面積2000多畝。」覃樹成介紹,近年來,不少人開始培育草皮、桂樹、木棉樹等。
但覃樹成表示,如今不僅城市在追求四季花開,很多農村也開始「打扮」,洋紫荊的市場還有廣闊的空間。
4月16日,柳江區三都鎮村紫荊花開的村路。朱柳融 攝
扮靚城市,農村「顏值「也飆升
伴隨著「美麗經濟」的發展,下陶村村容村貌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黃技友印象裡,從前下陶村環境「髒亂差」,家門口牲口家禽糞便隨處可見。種植紫荊花後,開展「美麗鄉村」建設,村裡修建寬敞的水泥路,一棟棟小洋房置身在花海中。2015年,該村榮獲廣西「綠色村屯」稱號。
與此同時,培育洋紫荊苗木的三都鎮也提升了村莊的「顏值」。如今,這個群山包圍的村莊,每到春季增加了浪漫的粉紅,不需刻意規劃,自然成景。板朝屯於2002年被評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級文明村屯,2006年獲得柳州市「十大美麗鄉村」稱號。
從城鎮退休後將戶口遷回下陶村的覃振奎說:「農村環境越來越好,空氣比城市還清新,退休後就回農村養老。」
4月14日,柳州市魚峰區葡萄山路紫荊花鋪滿道路。朱柳融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