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話題比較有趣,因為要分析這個話題的話我們必須先對原子的模型來一個比較系統的了解,才能分析刮下來的是什麼!
上圖是人類對微觀世界第一關:原子的認識過程;
一、十九世紀初英國科學家道爾頓提出了原子的模型,它認為原子是物質不可分割的堅固實體的實心小球!
假如認可您認可道爾頓的原子模型的話,那麼從這個不可分割的實心小球上刮下來的該種物質的部分原子成分!
二、從湯姆生模型到盧瑟福以及波爾的模型
,除了對電子的軌道描述和原子核描述的差別外,表層是電子這個並沒有多大差別,從這幾個模型開始,如果要拿工具去刮這個模型的話,那應該能刮下不少電子!
三、但事實上現代原子模型是量子力學模型,即電子云模型,電子是根據物質原子的不同而在不同的軌道上隨機出現,以一種雲模式概率形式出現!當然即使能刮下來的那肯定是電子沒錯!但電子數和原子核中的質子數是電荷相反、數量一一對應的,刮掉一個電子後,原子核即開始帶正電,如果您全部刮完,你刮下來的就成為自由電子了,會被其他活性離子捕獲!而這個原子核也將成為捕獲其他電子的工具!
不過出於不確定性原理,想要從上面刮下電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也有一個暴力的辦法,即對原子加熱即可,使其達到等離子狀態,此時電子將游離成為自由電子,就可以隨便颳了!
甚至你可以用磁場將負電的電子和正電的離子分離,這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刮下原子物質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