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情人節
以往,這是愛人間彼此表達愛意的節日
而今天,因為抗疫隔離
愛情變得有些不一樣
生與死,相聚與分離
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反覆上演
今天註定是不平凡的情人節
一場疫情,牽動億萬人民的心
雖然被病毒籠罩的陰霾還沒有散開
但愛情的陽光卻早已照進了全國人民心中
《時尚健康》 的老朋友,心理學工作者亓昕,通過心理層面解讀了女人為什麼喜歡收「驚喜」禮物。
亓昕
心理學工作者 作家
代表作《歡喜無所不在》
「影視劇中的大女主, 現實生活中的你我她。」
起初,禮物的相贈是一種機智的儲藏——原始時代,好不容易打回來一頭大個兒的獵物,吃了幾天也吃不完,眼看就要爛了,又沒電冰箱,怎麼辦?那就放到鄰居的肚子裡吧!那些剩餘的食物,就是這樣,因人類最初對其素樸的珍惜,成為人們社交的象徵——禮物。
然後男人們似乎變得精明起來。他們發現那些獵物直接送給他們看中的女人,往往比給某個傻小子更實惠,於是他們開始了選擇性地贈與。動物們在這件事上其實更直爽,一頭雄豹看上了一頭雌豹,它就直接去獵殺一隻羚羊,然後叼著滴著血的獵物,往雌豹跟前那麼一撂……一切都是那樣的不言而喻。
再後來,愛情出現了。它的產生既是人類的本能,也是自然選擇的結果:那些因發生了愛情而能夠更好地繁衍生息、並創造出更優質的後代的結合,逐漸成為人類情感世界的典範。這個時候,禮物的內涵從一頭血淋淋的羚羊升華為情感的載體,尤其是,當女人們也開始回贈一塊手帕、一個荷包或一縷頭髮這些小物什之後,禮物進化到了高級階段——愛情的媒介。
因此當我們問「女人為什麼喜歡收禮物」,其實是跟問「男人為什麼喜歡送禮物」乃同一話題,它們包含著兩性互動的進化過程:對男人來說,送禮物就是展示自己的經濟實力;對女人來說,被送禮物就是證明自己的女性魅力。所以你看,女人為什麼喜歡收禮物?並不複雜,因為沒有什麼比這更能證明你心裡有我。尤其是,當女人們對一段親密關係的穩定性並不篤定的時候,禮物便成為了一種衡量與實證。
現代男人多數已經具備了「年節紀念日必送禮」的基本常識,但為什麼有的禮物效果明顯,而有的禮物送出去後卻事與願違呢?
三毛曾寫過一篇叫做《結婚禮物》的文章,那是她在沙漠裡嫁給荷西的當天,在「沒有房,沒有車,沒有床架,沒有衣櫃,沒有瓦斯,沒有家具,沒有水,沒有電,沒有吃的,沒有穿的,甚而沒有一件新娘的嫁衣和一朵鮮花」的情況下,他們要結婚。
結婚被安排在下午六點鐘。白天的時候,為了晚上的慶祝,三毛來來回回地在沙漠中提水,最後累到不堪,在婚禮之前竟然倒在蓆子上睡著了。然後荷西把門敲得山響,並帶給她一樣禮物:那是一個完整的駱駝頭骨。荷西說,他在沙漠快走死了、烤死了,才得來這麼完全的一副。
像三毛這樣的女人,在禮物的語義裡,自然屬於「感覺型」。這一類人重視的是禮物所包含的情意。荷西懂她,知道什麼樣的禮物最能打動三毛的心。還有一類女性屬於「價值型」,她們更務實,和在沙漠裡尋找一顆駱駝頭骨所蒸發的汗水比起來,她們的本能動作可能是先去翻看一下禮物的價籤。對「到底是在寶馬車裡哭還是在自行車上笑」這種問題,她們恐怕連答都不想答,就直接備好手帕鑽進寶馬車裡去了。
事實是大部分女性在年輕時都傾向於感覺型,越到後來越可能趨向於價值型。因為女人對禮物的需求始終都是安全感的變形,而見識過了愛情的超短保質期之後,女人們會傾向於相信物質更能帶來安全感。儘管這也未必保險。
看,女人對禮物的需求和標準是不斷變化的。說到底,男人無需為送什麼禮物而煩惱。因為不管是感覺型抑或價值型,女人最滿意的「驚喜」禮物一定來自於最懂她的愛人。從這一點上,倒是可以看出兩個人是否真的心意相通。
前幾天重讀歐·亨利的短篇小說《麥琪的禮物》,依然被深深打動,是因為那裡有種為了滿足對方的需要而獻身的意味。就像去年的一則新聞:一位山東爺們兒送給他身患尿毒症的妻子的生日禮物,是他自己的一顆腎。無可否認,愛,永遠是最動人的禮物。
而另外一個故事也有意外驚喜:一個男人臨終之前交代好了後事,房子車子遺產都留給了老婆孩子,然後把情人叫到床跟前,顫巍巍地掏出一片樹葉,說:這是咱倆第一次見面那天,掉落在你肩膀上的一片葉子,我把它留給你,作為對我們的愛情的紀念。
時尚健康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我,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