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結構
【要點梳理】
1.原子是由下列粒子構成的: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帶負電荷)構成,原子核由質子(帶正電荷)以及中子(不帶電)構成,但並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這三種粒子構成的。例如:普通的氫原子核內沒有中子。
2.原子中的等量關係: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數(核電荷數)就是質子所帶的電荷數(中子不帶電),每個質子帶1個單位正電荷,每個電子帶一個單位負電荷,原子整體是呈電中性的粒子。
3.原子內部結構揭秘—散射實驗(如下圖所示):
1911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用一束平行高速運動的α粒子(α粒子是帶兩個單位正電荷的氦原子)轟擊金箔時,發現大多數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變原來的運動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變了原來的運動路徑,甚至有極少數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堅硬不可穿透的質點而被彈了回來。實驗結論:
(1)原子核體積很小,原子內部有很大空間,所以大多數α粒子能穿透金箔;(2)原子核帶正電,α粒子途經原子核附近時,受到斥力而改變了運動方向;(3)金原子核的質量比α粒子大得多,當α粒子碰到體積很小的金原子核被彈了回來。
【要點詮釋】
1.原子是由居於原子中心帶正電的原子核和核外帶負電的電子構成,原子核又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質子帶正電,中子不帶電;原子核所帶正電荷(核電荷數)和核外電子所帶負電荷相等,但電性相反,所以整個原子不顯電性。
2.區分原子的種類,依據的是原子的質子數(核電荷數),因為不同種類的原子,核內的質子數不同。
要點二、相對原子質量1.概念:以一種碳原子質量的1/12為標準,其他原子的質量跟它相比較所得到的比,就是這種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符號為Ar)。根據這個標準,氫的相對原子質量約為1,氧的相對原子質量約為16。2.計算式:
【要點詮釋】
1.相對原子質量只是一個比值,單位是「1」(一般不讀也不寫),不是原子
的實際質量。
2.每個質子和每個中子的質量都約等於1個電子質量的1836倍,即電子質量很小,跟質子和中子相比可以忽略不計。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質子和中子(即原子核)上。
3.在相對原子質量計算中,所選用的一種碳原子是碳12,是含6個質子和6個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質量的1/12約等於1.66×10-27 kg。
4.幾種原子的質子數、中子數、核外電子數及相對原子質量比較:
通過分析上表,得到以下結論:
(1)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2)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3)原子核內質子數不一定等於中子數;(4)原子核內質子數不同,原子的種類不同;
(5)不是所有的原子核內都有中子(或普通的氫原子核內無中子)。
本文由初中化學大師原創,歡迎關注,一起漲知識!
允許非盈利性引用,並請註明出處:「轉載自初中化學大師」字樣,以尊重作者的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