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元器件供給的短缺和價格的提高,給造假者提供了可乘之機。
據海關總署網站消息,2020年12月31日,拱北海關所屬港珠澳大橋海關對一批申報出口的涉嫌侵權集成電路進行立案調查。
12月26日,無錫某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向拱北海關所屬港珠澳大橋海關申報出口集成電路等貨物一批。現場關員開箱查驗時發現,該批集成電路帶有「ANALOG DEVICES」標識,共17500個,貨值746.12萬元人民幣,貨主無法提供合法授權證明。現場查驗關員初步判定該批貨物有較大侵權嫌疑,遂啟動智慧財產權海關保護程序,聯繫權利人進行確權。
12月30日,經權利人書面確認,該批貨物涉嫌侵犯其在海關總署備案的「ANALOG DEVICES」商標專用權。目前,海關已扣留涉案貨物,作進一步調查處理。
現如今,電子元器件造假成風,電容、電阻、電感、mos管、單片機等都有不少假貨在市面上流通。除了儘可能的找一些正規代理購買之外,工程師和採購商們也要擦亮眼睛,學會識別假貨!
然而,要想辨別真假電子元器件,首先要了解原裝正貨和散新貨的區別。
什麼是全新原裝正貨?
全新原裝正貨,就是原廠原字、原包裝、原LABLE,LABEL上通常會有完整的型號、批號、廠牌、LOT號(IC封裝流水線與用的機器碼)、整包裝數量、編碼(可以在其網站上查)、條型碼(通常是起防偽的作用)的全新貨。
由廠家檢驗所有參數全部合格的,也包括國產原裝貨,這種貨質量很好,批號統一,外觀漂亮,客戶都願意接受,只是價格比較高。
原裝正貨,就是直接從原廠出來的原包裝貨,也許原包裝已經拆開或者已經沒有原包裝,但是依然是原廠原裝貨。
什麼是散新貨?
散新按照市場的情況可以分為下列幾種情況:
★真正意義上的散新(即沒有原包裝的原裝貨)
●客戶需求量低於一個整包裝,由於價格驅使,供應商把原來的整包裝拆開,以高價出售部分數量的晶片,而剩下的一部分的沒有原包裝的片子。
●供應商由於運輸的原因,將原封包裝的貨物拆開,方便運輸。像香港的原裝貨,要運到深圳等地,為了進關減少關稅把原包裝拆了,分開多人帶入關。
●年份老的全新貨:這類貨大多是一些置放時間久了,外觀不好的貨,只能用作散新處理。
●還有一部分封裝廠來的。當一大批晶圓被送往封裝廠去進行封裝,完成以後IC設計單位可能會因為資金問題,收不回所有封裝好的片子,那麼這一部分貨封裝廠會自己拿去賣,因為他也不需要打上自己的標也不會再做包裝來加高成本,所以他們就會散賣。
●由於封裝廠管理的問題,其員工通過非正常途徑運出公司的,轉手買掉的片子,流入國內的。這類片子因為沒有進行最後的包裝過程,所以沒有外包裝,但價格比較優惠有時候比國家級代理的價格還好。
★以次充好的散新(即殘次品)
次片即IC流水線上下來因內部質量等問題,而未通過設計廠商的測試而被淘汰下來的晶片。或者由於封裝不當造成片子外觀有破損,而同樣被淘汰下來的晶片。
●流水線上下來的片子。就是在廠家檢驗的時候,被扣下來的片子,那些片子不是說有一定有質量問題,而是一些參數的誤差比較大。
因為往往廠家對片子的精確度要求很高,例如電壓電流等東西,允許誤差範圍在正負0.01以內的話,那麼一個當標準的片子應該是1.00的時候,1.01,0.99都是正品,而0.98 或者1.02就是次品了。
這些片子被挑出來,就成了所謂的散新了。同樣的,因為片子的脆弱,舊片在加工的過程中,可能會導致參數的誤差也有小的變化,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同一個貨,有些客戶用的沒問題,有的客戶用的有問題。
●質檢的過程中,因為人工加電腦的檢測中,流水線從電腦中過,有時候片子並不是真的有問題,而只是卡住了的時候,工作人員寧可錯殺一千也不願意放過一個壞片,所以就丟了一大把,那麼這些就成為所謂的散新。
★假的散新(即翻新貨)
翻新貨,就是翻新件或是拆機件,是經過處理再加工的器件,所以行業人一般稱之為翻新貨。
●某些外觀有破損,但是表面損傷不是很嚴重的,不難加工的片子還是可以在翻新後當新片賣的。
●對外觀很漂亮的次片,就要當心了,這樣的片子往往就有可能是屬於內部的質量問題的次片,採購對這樣的片子一般都會比較小心。
●舊片翻新主要是通過對舊片進行重新加工,比如磨麵,洗面,拉腳PULLS,鍍腳,接腳,磨字,打字,等等。對片子的外觀進行處理使片子看起來更漂亮。
主要是洋垃圾即國外的家電、電腦、路由器等報廢電器處理給當地的垃圾回收站,這些垃圾被運往香港、廣東、臺灣、浙江、潮汕地區,以極低的價格回收利用。
原字翻新,只是對片子的外觀進行處理,使片子看起來更漂亮,這種貨質量較好,價格便宜,一般是網價的一半或更便宜。
●舊貨,拆機件。產品已經使用過,通過熱風或者油炸的方式從電路板上取下。舊片拆機的兩種方法:
熱風法,此法是正規的做法,用於較乾淨、整齊的板特別是較有價值的SMD板。
「油炸」法,這確實是真的,用調製的高沸點礦物油來「炸」,極舊或很亂的垃圾板通常用此法。
舊片分離和重製過程中產生的廢料若不妥善處理會嚴重汙染環境,而「妥善處理」的費用又會高於全部回收所得。
所以,發達國家的某些公司寧願花錢並出運費將電子垃圾「送」給中國和南亞的一些國家也不願自行處理。新舊晶片間的差價遠遠無法挽迴環境汙染的損失!
電子市場很多商家經常把翻新貨說成散新貨,這就需要睜大自己的雙眼,靠一些小技巧來辨別。
散新貨和翻新貨的區別
真正的散新貨在質量上還可以放心;殘次品在報廢率和穩定性上就會與原裝貨有區別,這兩類產品由於都是新貨,非常難鑑別。
而翻新貨危害就更大了,有可能就是掛羊頭賣狗肉,長的一樣,其實功能都完全不一樣。
所以,散新貨大家最好是避而遠之,除非是在有一定保證的基礎上購買。
如何鑑別全新原裝正貨和散新貨?
★看外盒、標籤、包裝
原廠的包裝都很規整,有正規標籤,可追溯。
有的會有防靜電袋包裹,如果是未開封的防靜電包裝,打開后里面的管子或盤應該是很潔淨。如果有塑料泡沫或者防震塑膠袋,國外大廠的這些配件國內很難模仿,比較就能看出差異。
★看卷帶貼膜
原廠包裝卷帶都是非常整齊,毫無瑕疵;而散新的都是有瑕疵的,仔細看會發現卷帶和貼膜不是很整齊。
★看晶片表面是否有打磨過的痕跡
凡打磨過的晶片表面會有細紋甚至以前印字的微痕,有的為掩蓋還在晶片表面塗有一層薄塗料,看起來有點發亮,無塑膠的質感。
★看印字
現在的晶片絕大多數採用雷射打標或用專用晶片印刷機印字,字跡清晰,既不顯眼,又不模糊且很難擦除。
翻新的晶片要麼字跡邊沿受清洗劑腐蝕而有「鋸齒」感,要麼印字模糊、深淺不一、位置不正、容易擦除或過於顯眼。
另外,絲印工藝現在的IC大廠早已淘汰,但很多晶片翻新因成本原因仍用絲印工藝,這也是判斷依據之一,絲印的字會略微高於晶片表面,用手摸可以感覺到細微的不平或有發澀的感覺。
不過需留意的是,因近來小型雷射打標機的售價大幅降低,翻新IC越來越多的採用雷射打標,某些翻新晶片也會用此方法改變字標或乾脆重打以提高晶片的檔次,這需要格外留意,且區分方法比較困難,需練就「火眼金睛」。
主要的方法是看整體的協調性,字跡與背景、引腳的新舊程度不符如字標過新、過清有問題的可能性也較大,但不少小廠特別是國內的某些小IC公司的晶片卻生來如此,這為鑑定增添了不少麻煩,但對主流大廠晶片的判斷此法還是很有意義的。
★看引腳
凡光亮如「新」的鍍錫引腳必為翻新貨,正貨IC的引腳絕大多數應是所謂「銀粉腳」,色澤較暗但成色均勻,表面不應有氧化痕跡或「助焊劑」。
另外DIP等插件的引腳不應有擦花的痕跡,即使有擦痕也應是整齊、同方向的且金屬暴露處光潔無氧化。
還有就是原裝貨的引腳非常整齊且像一條直線,而翻新處理過的則有的腳不整齊且有些歪。
★看器件生產日期和封裝廠標號
正貨的標號包括晶片底面的標號應一致且生產時間與器件品相相符,而未Remark的翻新片標號混亂,生產時間不一。
Remark的晶片雖然正面標號等一致,但有時數值不合常理(如標什麼「吉利數」)或生產日期與器件品相不符,器件底面的標號若很混亂也說明器件是Remark的。
★看定位孔
觀察原裝貨的定位孔都比較一致,翻新的有的深淺不一或者根本就真箇打磨平了,有的如果仔細看可一看到原有定位孔的痕跡。
在實際工作中還要仔細觀察觀察,有的造假工藝相當的高,在採購中要特別的慎重!
★通過技術人員、專業測試儀器對晶片進行評測
如果有些晶片我們無法用肉眼和經驗來判斷的話,可以藉助一寫工具,如放大鏡和數碼放大鏡打磨翻新過的晶片表而有細微的小孔是我們用肉眼難以看的出的,我們就必須藉助設備來觀察!
●外觀檢測:外觀檢測通常使用光學顯微鏡,檢查晶片的共面性、表面的印字、器件主體和管腳等,是否符合特定要求。
●X-ray檢測:X-Ray透視檢查是一種無損檢查方法,可多角度觀察物件內部結構。通過X-Ray透視、檢查被測器件封體內部的晶粒、引線框、金線是否存在物理性缺陷。
●丙酮擦拭測試:丙酮擦拭是用一定濃度的丙酮對晶片正表面的絲印進行有規則地擦拭,其結果用於判斷晶片表面是否為重新印字。
●開封測試:開封去蓋是一種理化結合的試驗,是將晶片外表面的環氧樹脂膠體溶掉,保留完整的晶粒或金線,便於檢查晶粒表面的重要標識、版圖布局、工藝缺陷等。
●無鉛檢測:利用SEM/EDS對零件引腳或端子進行偵測,確認是否含鉛,可以提供測試數據以及報告。
●電性檢測/功能測試:利用IV曲線追蹤儀和探針臺進行IC各管腳及開封後各金線的曲線測試,包括:量產測試,開短路測試,漏電流測試。
來源:21ic 蔡璐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