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10所院校在地礦領域都擁有不俗的實力,但由於種種原因,都沒能得到應有的名氣,快來看看這10所院校都是誰?有沒有你的母校?
1
成都理工大學
老一輩地質人口中的成都地院,曾經的五大地院之一,是我國最牛的地礦院校之一。
它創辦於1956年3月15日,由國務院批准建立, 3月27日,高等教育部和地質部聯合發文,以重慶大學地質系、西北大學和南京大學地質系的工科部分為基礎,同時抽調北京地質學院、東北地質學院部分幹部教師組建成都地質勘探學院,建校當年即開始招收本科生。學校組建後,原北京地質學院石油系、二系部分、三系整體,先後成建制遷入。
學校迄今已為社會輸送了17.6萬餘名畢業生。他們中湧現出一批在國內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學者和專家,其中有兩院院士3人(其中,多吉院士為中國工程院第一位藏族院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9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2人、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多人。一大批畢業生在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部門、國土資源、勘察、地質、石油(能源)等行業為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其出色業績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
2
河北地質大學
曾經的河北地院,也是五大地院之一,有段時間改名為石家莊經濟學院,但地質仍然是其王牌專業,後來更名河北地質大學,也算是回歸本源吧!
河北地質大學始建於1953年。伴隨著新中國前進的腳步,由老一輩地質學家李四光、革命家何長工親自選址塞外古城宣化,成立了新中國最早的唯一的設置有經濟類專業的地質院校——中央人民政府地質部宣化地質學校,是直屬於地質部領導的5所院校之一。
六十五年來,學校培養了十多萬畢業生,國土資源部原副部長徐德明,中國工程院院士武強、毛景文,中國科學院院士侯增謙,南極科考隊隊長李院生、吳根水,暨南大學校長胡軍,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獲得者張宏,「張衡一號」衛星工程首席科學家申旭輝,華夏人壽保險公司總裁趙子良,中海油總公司總地質師謝玉洪等是他們當中的傑出代表。
3
昆明理工大學
昆明理工大學是雲南省規模最大、辦學層次和類別齊全的重點大學,在中國有色金屬行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昆明理工大學創建於1954年,時名為昆明工學院,1995年更名為昆明理工大學,1999年原昆明理工大學與原雲南工業大學合併組建新的昆明理工大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礦業工程、冶金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為其優勢學科。
十年來,學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等方面取得了眾多標誌性成果。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省級教學成果獎43項;2000年以來,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6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7項,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4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316項;出版論著1311,專利授權8099項;2017年科研經費規模達8.97億元。
4
安徽理工大學
曾經的淮南礦業學院,培養了無數優秀的礦業人,為國家和地區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學校創建於1945年,是安徽省第一所工科高校,是全國最早開展礦業人才培養的兩所高校之一。地礦、爆破為期特色學科。
學校圍繞人才培養根本任務,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形成了「厚基礎、重實踐、求創新、高素質」的人才培養特色。建校以來,共為國家培養各類人才20萬餘名。恢復高考後的畢業生中,彭蘇萍、袁亮、陳湘生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16年,學校首批入選教育部「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稱號(全國50所高校)、「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稱號(全國99所高校);兩次被評為「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連續七年被評為「安徽省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標兵單位」;連續兩年在全省就業動態監測體系測評中獲第一名。
5
河南理工大學
曾經大名鼎鼎的焦作路礦學堂相信大家都有耳聞,其孕育了三所礦業院校,中國礦業大學、河南理工大學和西北工業大學。
1909年,河南理工大學的前身——焦作路礦學堂,在黃河之濱、太行之陽的焦作誕生,成為我國第一所礦業高等學府和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學校。學校歷經福中礦務大學、私立焦作工學院、國立西北工學院、國立焦作工學院、焦作礦業學院和焦作工學院等重要歷史時期,2004年更名河南理工大學。
學校工科優勢突出,安全、地礦學科特色鮮明,理學、經管、人文等學科協調發展。現已成為國家煤炭工業和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的人才培養基地、科技創新基地和安全培訓基地。
6
桂林理工大學
曾經的桂林冶金地質學院,原國家重工業部、冶金工業部直屬高校,華南地區地質領域的頂尖強校。
學校源於1956年原國家重工業部在廣西組建的桂林地質學校,歷經五改歸屬、十易校名的發展歷程,其中,1978年更名為桂林冶金地質學院,1993年更名為桂林工學院,2009年正式更名為桂林理工大學。
近年來承擔國家級、省部級等各類科研項目2600餘項,其中「973」前期專項、「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等國家級項目300餘項,2016年實現國家優青項目零的突破。2013年以來科研總經費突破億元大關。
7
東華理工大學
曾經的華東地院,是中國核工業第一所高等學校,為我國核工業的發展培養了一大批的人才。
20世紀50年代中葉,黨中央作出了發展原子能事業的決策。為了解決尋找鈾礦的技術人員問題,國家第二機械工業部於1956年6月在山西太谷創立了太谷地質學校,這就是東華理工大學的前身。
現學校形成了核燃料循環系統9個特色優勢學科群,核地學及涉核相關學科所形成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體系,擁有教育部科技創新團隊、國防科技創新團隊及江西省科技創新團隊7個,「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1個。資源勘查工程、勘查技術與工程、測繪工程3個專業通過工程教育論證,進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陣」。
8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如果你是老一輩的礦業人,你肯聽說過阜新煤礦學院,那是全國首批88所重點院校之一。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創建於1949年,是一所具有六十多年悠久歷史的國家重點大學。新中國成立前夕,為恢復生產、發展經濟、支援解放全中國,經東北人民政府批准,分別成立了阜新工科高級職業學校、撫順工科高級職業學校、鶴崗工科高級職業學校、雞西煤礦工業學校以及東北煤礦工人速成學校。1958年,在這些學校的基礎上,分別成立了阜新煤礦學院、撫順煤礦學院、雞西礦業學院和遼寧煤礦師範學院。六十年代初期院校調整,四校合併,校址選於遼寧省阜新市,定名為阜新煤礦學院,成為東北地區唯一一所煤炭高等院校。1978年學校更名為阜新礦業學院。
建校69年來,學校為國家培養了13萬餘名優秀畢業生,其中有10餘名校友先後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央候補委員和中紀委委員,有數十名校友當選為國家部委領導、省委書記、省長,有3名校友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有一批優秀校友擔任大中型企業負責人。學校位列2017-2018中國重點大學綜合競爭力排行榜理工類第49位、2015年中國政要排行榜全國第55位、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培養兩院院士最多大學排行榜第51位,素有煤炭行業「黃埔軍校」的美譽。
9
湖南科技大學
湖南科技大學是原煤炭工業部在長江以南地區惟一的部屬高校湘潭礦業學院。
湘潭礦業學院的前身是建於1978年的湘潭煤炭學院,1981年學校更名為湘潭礦業學院,1997年更名湘潭工學院,2003年湘潭工學院與湘潭師範學院合併為湖南科技大學。湖南科大是湖南省重點建設的5所高水平大學之一。
學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全國首批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學校領銜研製的「海牛」號深海海底60米多用途鑽機,標誌著使我國深海鑽機技術躋身世界一流水平。
10
防災科技學院
防災科技學院隸屬於中國地震局,是全國僅有的以防災減災高等教育為主、學科門類齊全的綜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
學院始建於1975年,其前身是國家地震局天水地震學校,1985年升格更名為「地震技術專科學校」,1992年更名為「防災技術高等專科學校」,2006年2月升格更名為「防災科技學院」。
學院服務防災減災的整體實力不斷加強,承擔了防震減災規劃編制項目等行業技術服務、社會服務項目100多項,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公共效益,為防災減災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地震系統70%的地震監測一線人員,80%的地震臺(站)長畢業於學院,學院因此被譽為「地震系統的黃埔軍校」,在我國防震減災人才培養體系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你覺得誰是最被低估的地礦院校?
來源:各院校官網、礦業界
特別提示:十分感謝小編的悉心整理,本號原創作者搜尋活動開啟中,對網絡存在大量未署名文章,追本溯源,希望作者能主動與我們聯繫,讓知識能更好的傳播和被引用,同時如若圖文資源侵犯您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好看是一種鼓勵 |分享是最好的支持
共 享
地質論壇公眾號旨在分享和傳播優秀文化思想,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歡迎廣大朋友投稿。本號所有文章開放轉載,其他公眾號如需轉載,無需單獨申請添加白名單,僅需註明來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