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測量院等在分子「阿秒鐘」探測量子隧穿時間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1-01-18 中國科學院
精密測量院等在分子「阿秒鐘」探測量子隧穿時間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19-12-18 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柳曉軍團隊與合作者提出了一種新穎的、完全基於離子碎片探測的分子阿秒角條紋(亦稱分子「阿秒鐘」)方案,並採用該方案首次對氫氣分子強場電離過程中的電子隧穿時間進行了精密測量,給出了該時間的上限為10阿秒(1阿秒=10-18秒)。相關工作發表在物理學雜誌《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量子隧穿效應是指在微觀世界中,電子等微觀粒子能夠穿越高於自身能量位壘勢的「奇異」行為。量子隧穿效應是微觀粒子呈現出來的基本量子特性,無法用經典力學的觀點進行解釋。量子隧穿對理解眾多自然現象,如恆星核聚變、放射性衰變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掃描隧道顯微鏡等現代科學儀器的物理基礎。儘管如此,自量子力學建立以來,關於量子隧穿的一個基本問題,即它的發生是否需要時間卻飽受爭議。

  強雷射場中的原子分子為研究量子隧穿的阿秒時域特性提供了一種獨特的「人造隧穿」體系。原子分子的外層電子在強雷射場作用下會通過隧穿電離方式逃逸出去,通過精密探測隧穿電子動力學行為,可以在阿秒時間尺度下探究量子隧穿是否需要時間(即隧穿時間)這一基本物理問題。為此,研究人員近年提出了一種行之有效的「阿秒鐘」方案,通過將隧穿時間轉化為隧穿電子發射角度的偏轉,從光電子譜中讀取隧穿時間信息。有意思的是,過去十多年來,不同研究小組基於「阿秒鐘」方案,結合不同原子體系開展研究得到的結論卻大相逕庭:隧穿電離或許瞬間發生,或許需花費百阿秒量級的時間。

  圍繞研究領域存在的這一爭議,柳曉軍團隊及合作者提出了一種新穎的、基於離子碎片測量的分子「阿秒鐘」方案,將隧穿時間測量首次拓展到分子體系。在他們的方案中,一方面,通過巧妙利用分子強場電離伴生的碎解離子動量分布對驅動雷射的偏振狀態進行原位測量,避免了傳統方案中因雷射偏振方向標定對隧穿時間信息提取的可能影響;另一方面,通過光離子發射角度的偏轉讀取隧穿時間信息,避免了傳統「阿秒鐘」方案通過電子發射角偏轉讀取隧穿時間對物理模型的依賴。研究團隊將該方案應用於氫氣分子的強場隧穿電離研究,實驗測量到的光離子發射角度偏轉與第一性原理計算結果很好吻合,基於該測量方案得到的隧穿時間上限為10阿秒,這與前人基於氫原子隧穿電離研究得到的隧穿瞬間發生的結論一致。分子「阿秒鐘」方案可望拓展用於其他複雜分子體系,進一步研究如分子結構、分子軌道對稱性等複雜分子特性對強場隧穿電離過程的影響,進而深化對量子隧穿時間相關問題的認識。

  該工作中,精密測量院研究員全威主導開展了實驗測量工作,俄羅斯薩爾託夫州立大學博士Serov與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授Kheifets開展了相應的理論計算工作;Kheifets與柳曉軍是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中科院先導B專項的資助和支持。

  論文連結


  近日,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柳曉軍團隊與合作者提出了一種新穎的、完全基於離子碎片探測的分子阿秒角條紋(亦稱分子「阿秒鐘」)方案,並採用該方案首次對氫氣分子強場電離過程中的電子隧穿時間進行了精密測量,給出了該時間的上限為10阿秒(1阿秒=10-18秒)。相關工作發表在物理學雜誌《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量子隧穿效應是指在微觀世界中,電子等微觀粒子能夠穿越高於自身能量位壘勢的「奇異」行為。量子隧穿效應是微觀粒子呈現出來的基本量子特性,無法用經典力學的觀點進行解釋。量子隧穿對理解眾多自然現象,如恆星核聚變、放射性衰變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掃描隧道顯微鏡等現代科學儀器的物理基礎。儘管如此,自量子力學建立以來,關於量子隧穿的一個基本問題,即它的發生是否需要時間卻飽受爭議。
  強雷射場中的原子分子為研究量子隧穿的阿秒時域特性提供了一種獨特的「人造隧穿」體系。原子分子的外層電子在強雷射場作用下會通過隧穿電離方式逃逸出去,通過精密探測隧穿電子動力學行為,可以在阿秒時間尺度下探究量子隧穿是否需要時間(即隧穿時間)這一基本物理問題。為此,研究人員近年提出了一種行之有效的「阿秒鐘」方案,通過將隧穿時間轉化為隧穿電子發射角度的偏轉,從光電子譜中讀取隧穿時間信息。有意思的是,過去十多年來,不同研究小組基於「阿秒鐘」方案,結合不同原子體系開展研究得到的結論卻大相逕庭:隧穿電離或許瞬間發生,或許需花費百阿秒量級的時間。
  圍繞研究領域存在的這一爭議,柳曉軍團隊及合作者提出了一種新穎的、基於離子碎片測量的分子「阿秒鐘」方案,將隧穿時間測量首次拓展到分子體系。在他們的方案中,一方面,通過巧妙利用分子強場電離伴生的碎解離子動量分布對驅動雷射的偏振狀態進行原位測量,避免了傳統方案中因雷射偏振方向標定對隧穿時間信息提取的可能影響;另一方面,通過光離子發射角度的偏轉讀取隧穿時間信息,避免了傳統「阿秒鐘」方案通過電子發射角偏轉讀取隧穿時間對物理模型的依賴。研究團隊將該方案應用於氫氣分子的強場隧穿電離研究,實驗測量到的光離子發射角度偏轉與第一性原理計算結果很好吻合,基於該測量方案得到的隧穿時間上限為10阿秒,這與前人基於氫原子隧穿電離研究得到的隧穿瞬間發生的結論一致。分子「阿秒鐘」方案可望拓展用於其他複雜分子體系,進一步研究如分子結構、分子軌道對稱性等複雜分子特性對強場隧穿電離過程的影響,進而深化對量子隧穿時間相關問題的認識。
  該工作中,精密測量院研究員全威主導開展了實驗測量工作,俄羅斯薩爾託夫州立大學博士Serov與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授Kheifets開展了相應的理論計算工作;Kheifets與柳曉軍是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中科院先導B專項的資助和支持。
  論文連結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我省科學家在量子隧穿時間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記者從位於武漢的中科院精密測量院獲悉,該院柳曉軍團隊與俄羅斯、澳大利亞的科研人員合作,提出了一種新穎的、完全基於離子碎片探測的分子阿秒角條紋(亦稱分子「阿秒鐘」)方案,並採用該方案首次對氫氣分子強場電離過程中的電子隧穿時間進行了精密測量,給出了該時間的上限為10阿秒(1阿秒=10-18秒)。相關工作發表在物理學權威雜誌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 中外聯合科研團隊測定量子隧穿時間上限為10阿秒
    新華社武漢12月13日電(記者譚元斌)量子隧穿時間研究取得新進展,一個由中、俄、澳三國科研人員組成的聯合科研團隊,運用新的分子「阿秒鐘」方案,測定量子隧穿的時間上限為10阿秒。相關研究成果近期已發表於國際物理學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
  • 精密測量院在沸石分子篩Lewis酸性位研究中取得進展
    精密測量院在沸石分子篩Lewis酸性位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9-11-08 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中國科大在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Marlan Scully、德國維爾茲堡大學
  • 量子隧穿實驗揭示粒子如何打破光速
    現在,量子隧穿時間的問題又回來了,一系列在實驗室中精確測量隧穿時間的精巧實驗推動了這方面的進展。  《自然》雜誌在今年7月份報導了迄今為止最受好評的量子隧穿測量實驗,其中,斯坦伯格在多倫多的研究小組使用了名為「拉莫爾鍾」(Larmor clock)的方法,測量了銣原子穿過排斥雷射場需要多長時間。
  • 中科大在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新思路
    近日,中科大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德國維爾茲堡大學合作在同時具備高純度、高不可分辨、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器件上觀察到強度壓縮,為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奠定了基礎。單光子源是光量子信息技術中的關鍵器件,不僅可以應用於量子通信、量子計算(特別是玻色取樣),同時也是量子精密測量的重要資源。
  • 中國科大在分布式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據了解,分布式傳感是一種可用於同時執行遠程空間多個節點上精密測量任務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生活、科學研究和工程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例如橋梁、飛機等大型結構的應力場分布和溫度場分布的有效監測。隨著量子技術的不斷發展,傳感技術也邁進了量子化時代。量子網絡作為量子信息和量子計算的重要組成,在執行各類遠程多節點任務中起著重要作用。
  • 中國科大量子精密測量取得重要進展
    這是自從2000年實現量子點單光子源後,科學家通過20年的努力首次在該體系直接觀測到強度壓縮,為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奠定了基礎。論文以「編輯推薦」形式近日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據介紹,單光子源是光量子信息技術中的關鍵器件,不僅可以應用於量子通信、量子計算,同時也是量子精密測量的重要資源。量子精密測量中的一個重要方向是減少由於探測有限粒子而引起的統計漲落——散粒噪聲,而壓縮態就是壓制散粒噪聲的一種量子資源。
  • 科大量子精密測量取得重要進展
    這是自從2000年實現量子點單光子源後,科學家通過20年的努力首次在該體系直接觀測到強度壓縮,為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奠定了基礎。單光子源是光量子信息技術中的關鍵器件,也是量子精密測量的重要資源。量子精密測量中的一個重要方向是減少由於探測有限粒子而引起的統計漲落——散粒噪聲。壓縮態是壓制散粒噪聲的另一量子資源。
  • 我國科學家研究量子精密測量取得重要進展
    本報合肥10月19日電 記者常河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陸朝陽等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馬蘭·史高麗、德國維爾茲堡大學斯文·霍夫林等合作,在同時具備高純度、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器件上觀察到強度壓縮,為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奠定了基礎
  • 精密測量院在沸石分子篩Lewis酸性位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鄧風團隊在沸石分子篩催化劑Lewis酸性位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實現了對以往「NMR不可觀測」骨架三配位鋁物種的探測,揭示其獨特的Lewis酸性特徵。然而,長期以來分子篩上Lewis酸性位的研究主要關注的是非骨架鋁物種和金屬物種,對於骨架三配位Al的Lewis酸性特徵卻鮮有報導。一方面是由於這種配位不飽和Al物種含量低;另一方面是由於該物種中Al配位環境的高度不對稱,導致其27Al的四極相互作用高達幾十MHz、NMR譜線展寬嚴重,因此骨架三配位Al物種通常被認為是「NMR不可觀測」物種。
  • 中國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另外,極性分子之間可以產生長程的相互作用,有利於實現新型的量子信息處理平臺;極性分子對電場非常敏感,可以與微波光子系統,懸臂梁振子等體系相互作用。為了連接單個分子到其他量子載體以傳遞量子信息,演示量子糾纏是重要的一步。當兩個粒子處於糾纏態,便不再能單獨描述每個粒子的狀態,兩個粒子形成一個緊密的整體,這樣的關聯屬性在量子計算和一些量子精密測量中有重要應用。
  • 中國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進展
    該研究成果以Quantum entanglement between an atom and a molecule 為題於5月20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Nature 581, 273–277(2020)]。這項成果對於未來考慮使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有重要推動作用。  目前有多種體系可用於探索實現量子傳感和量子信息處理。
  • 中國學者在量子精密測量上取得重要進展
    中新社合肥12月1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1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在量子精密測量上取得重要進展——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的實驗驗證。該成果11月30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知名期刊《自然·光子學》上。
  • 前沿 | 中科院精密測量院鄧風團隊沸石分子篩Lewis酸性位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鄧風團隊在沸石分子篩催化劑Lewis酸性位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實現了對以往「NMR不可觀測」骨架三配位鋁物種的探測,揭示其獨特的Lewis酸性特徵。三配位鋁作為Lewis酸(LAS)及其與Brφnsted(BAS)酸協同產生「超強酸」在該研究工作中,研究人員通過吸附三甲基氧膦(TMPO)探針分子,將「NMR不可觀測」的骨架三配位鋁物種變為「NMR可觀測」的扭曲四配位鋁物種。
  • 【解放軍報】我國科學家研究量子精密測量獲重要進展
    新華社合肥1月5日電 (記者徐海濤)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香港中文大學袁海東教授合作,近期在量子精密測量實驗中同時實現3個參數達到海森堡極限精度的測量,測量精度比經典方法提高13.27分貝。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進展》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 《自然》雜誌:測量量子隧穿所需要的時間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物理學家一直在爭論量子隧穿的一個因素是粒子通過能量屏障需要多少時間,物理學家一直想知道「量子隧穿效應」需要多長時間,現在,一支由多倫多大學物理系量子信息與量子控制中心和光學科學研究所和西班牙巴塞隆納藝術學院的一組研究人員,找到了一種方法來測量量子隧穿發生的時間。
  • 高研院在非厄米物理方面的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清華新聞網5月12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翟薈教授和汪忠研究員的研究組在非厄米物理(non-Hermitian physics)方面的研究取得重大進展,兩個研究組各有一篇論文被《自然 物理》(Nature Physics)接收,分別於5月12日和3月16日在線發表。
  • 中科大在量子精密測量領域獲重要進展
    本報合肥1月4日電 (記者徐靖)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香港中文大學袁海東教授合作,在量子精密測量實驗中同時實現3個參數達到海森堡極限精度的測量,測量精度比經典方法提高13.27分貝。該成果1月1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 單參數量子精密測量是量子精密測量中最簡單的問題,近年來在引力波探測等問題中有了重要應用。
  • 中國科大在分布式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分布式傳感是一種可用於同時執行遠程空間多個節點上精密測量任務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生活、科學研究和工程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例如,該項技術可用於橋梁、飛機等大型結構的應力場分布和溫度場分布的有效監測。隨著量子技術的不斷發展,傳感技術也邁進了量子化時代。量子網絡作為量子信息和量子計算的重要組成,在執行各類遠程多節點任務中起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