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來的那一夜》當你看第一遍的時候會感覺整個影片是圍繞「薛丁格的貓」來展開的,「薛丁格的貓」原理便是,當把一個貓放在一個盒子中,盒子中放一瓶毒藥,那個這個貓是死還是活呢。當沒有打開盒子時,那麼這個貓就有兩種可能,「死」或者「活」,但是沒有打開盒子之前,在我們客觀思想上來說這便是兩個世界同時存在著。
《彗星來的那一夜》外文名為《Coherence》,Coherence直譯為漢語便是「連貫性」,從直譯片名來看,這部劇便不是一個單純的表達「薛丁格的貓」這個觀點的主要目的,而是關於平行世界連貫性來說的,也許當兩個平行世界在運行時,速度會不一樣,兩個世界相對來說是有延遲的,並且可能永遠不會交匯。
這部電影從科幻角度來看,展現給觀眾的便是「多平行世界觀」。但是平行世界的出現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電影中我們看到的是,第一次的選擇是Hugh和Amir選擇出門前往那個亮燈的房子,若是他們不出門這便是兩個分離是世界。
第二次選擇是出門後回來Hugh對於創可貼的選擇,在原來世界的基礎上又分成了兩個世界。第三次選擇是關於螢光棒的選擇,電影中展示給我們的只有紅色以及藍色兩種顏色,在電影展示的基礎上又分為了兩種世界,以及類推會在後面的創可貼、骰子、隨身物品等多個選擇中分離出無數個世界。
在彗星作用下有幾個世界開始交匯,他們8個人也在這幾個世界中來回穿梭,最後也許跟最開始在一起的8個人完全不同。而在彗星消失後,世界又開始按原來的速度以及路線運行,之前的世界跟現在的世界是不是同一個世界也未嘗可知。從心理角度來看,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每個世界的自己都會有暗黑面,包括現在的世界。
女主Emily最初是一個不具有暗黑色彩的形象,就算因為被換女主沒有上臺依然很樂觀的面對,在停電以後大家都慌亂時,她也能冷靜地思考事情如何發展。最開始的女主也並不會主動離開房子和獨自行動,她想要的依然是原來的那群朋友以及自己最開始生存的世界,但是後來朋友以及男友的背叛讓她「黑化」。
在這個慌亂之世界中男友和前女友發生背叛自己的事,讓她感到被拋棄,後來的當他落單後遇到了另一個「完美」的Kavin,被嚇得返回房中,但是這是他們房子的8個人可能已經能跟之前的人完全不一樣了,這又讓她感到被全世界拋棄了。
至此一個被全世界拋棄的女子,做出什麼樣的事都已經沒有什麼可猶豫了。最後的Emily要找到自己認為最幸福的世界,殺掉那個世界的自己取代那個世界的自己。但是女主找到了平行世界最好的男朋友和好朋友卻把最好的自己殺掉了。無數個選擇出的平行世界總會有一條全是完美的選擇,人生中的每個選擇總會有一個是幸福的,也會有一條全是復興選擇構成的「完美」的路,如果有這麼一條路你會怎麼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