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最長寒假」補習大戰:治不了的「絕症」?
隨著30年來最長寒假的到來,一場寒假補習燒錢大戰也在預料中打響。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學校停止了補課,但社會上的各類補習班卻大行其道,燒錢的速度似乎更快了,一個假期下來,少則七八百元,多則兩三萬元,瘋狂燒錢已經在所難免。
儘管教育部門、學校採取了減少作業、增加課外活動等手段,力圖讓孩子們度過一個輕鬆的假期,但是迫於應試壓力望子成龍心切,或者無暇照看孩子,許多孩子沒辦法真正輕鬆度過這個悠長假期。
停了學校補課,火了社會補習
2015年被稱為最長寒假,是由於今年農曆新年較去年推遲了19天。對武漢市武昌新河街小學的學生們來說,今年寒假快活極了:「寒假沒有書面作業,都是『玩』的事。」
這個寒假,武昌區教育局要求義務段中小學不布置統一的書面寒假作業,全區7萬中小學生「受惠」,其中5萬小學生無書面寒假作業。
儘管在一些地區,教育部門和學校取消假期作業,並不意味著孩子們能度過一個輕鬆假期。還未到寒假,上海一些知名培訓機構的報名就排起長隊,熱點時段、知名教師的課程網上報名需要「秒殺」。
在一家知名培訓機構的長寧區教學點,一間間不大的教室內擠滿了前來上課的孩子和旁聽的祖輩們,除了每天3個小時上課外,還要完成作業。
「上午學英語,下午去打羽毛球,晚上學鋼琴……」瀋陽三年級小學生張波數著手指告訴記者自己一天的日程,寒假裡大部分時間他都是這麼度過的。張波告訴記者,假期裡同學們都報了特長班,鋼琴、二胡、桌球、古箏、跆拳道、書法等一應俱全,補課主要是補數學和英語兩科。
初中以上學生更是無一例外投入了補課大軍中,有的還是學校集體組織補課。廣東興寧市沐彬中學高三級黃同學說,1月18日,他們接到班主任口頭通知,高二、高三級學生1月21日至25日需留校補課,「我們這裡都是補完課再收費的,之前曾收過800元補課費。」廣東惠州市惠陽一中實驗學校高三級一名姓趙的同學對記者說,學校不僅要求高三級學生補課,而且為了規避責任,還要求學生籤訂自願補課協議。
事實上,補課不僅學生不願意,老師也意見大。廣州市番禺區某高中老師向記者投訴,寒假本來就短,又推遲放假,還要提前上課,老師學生都累。
推波助瀾「三主因」
圖書館、博物館、公園,在學生假期扮演老三樣的角色由來已久,許多學生告訴記者,博物館裡的展品以及古板的陳列方式沒有吸引力,一些展品過於專業,天天去也失去吸引力了。
——學習才藝,小升初加砝碼。
據了解,由於今年廣州小升初民校筆試被叫停,「面談」辦法還未明確,一些家長「病急亂投醫」,拼命讓孩子學習各種特長才藝,希望能在小升初中增加砝碼。寒假就成了孩子訓練才藝的重要時期。女兒上四年級的陳女士告訴記者:「我們已經站在小升初的門檻上,寒假感覺比平時更累,因為要四處參加補課、接送任務很重,除了春節7天,幾乎沒有休息。」
上海一家培訓機構的負責人劉女士告訴記者,在各類社會培訓機構中,補課類的是生意最好的,都是和考試相關、升學相關的,在考試指揮棒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補課類的培訓一定會紅火下去。
——無人看管的孩子,不如送進補習班。
一些上班族家長表示,孩子學習累,希望假期能好好休整。但假期大人上班,多數孩子都沒人管,年紀小的怕出安全問題,只能鎖在家裡或送入補習班,但孩子在補習班學沒學到東西,學得怎樣,都無從得知。
對孩子們來說,在託管班像被關進籠子裡的鳥,一點也不自由。四年級小學生丁丁(化名)苦著臉對記者說:「上託管班的感覺像在上學,一點也沒感受到放寒假的快樂。」一些家長無奈地告訴記者,不上補習班、不送託管班,孩子假期又能去哪裡呢?
——不補課,家長不敢冒險。
重慶初一年級學生麗麗在班裡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即便如此,麗麗的母親仍然認為「不敢放鬆」,「有什麼理由不補課,有什麼理由讓孩子在家裡睡大覺」。在補與不補之間糾結時,這句話往往能讓家長果斷做出決定。「重慶一重點中學一個班42人,至少有35人在補課,其他學校就更不用說了」,重慶某重點高中高一年級班主任劉老師實話實說。
「教育主管部門對學校發出禁補令後,假期到社會機構補課已到了瘋狂程度,這個需求不是一個政策就能打壓下去的。如果不讓學生補課,家長敢冒這個險嗎?」
接觸自然社會比「學」更靠譜
武昌實驗小學副校長王婭瓊告訴記者,寒假只有一個月的時間,真的很短暫,孩子們在實踐中可以學到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王婭瓊說,從往年實施情況看,真正進行實踐活動的孩子,與在培優班度過假期的孩子相比,學習上更有後勁。
「寒假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參與社會實踐,感受假期快樂。」一位小學老師坦言,家長以「沒時間陪孩子」「沒人陪孩子」為由把孩子塞進託管班,讓孩子們成「宅娃」,其實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專家建議,學生假期不應以學習為主,最好多接觸自然和社會。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加強硬體建設,提供更多讓學生擴大眼界、增長知識和本領的社會實踐場所,家長也應轉變只知讓學生補課的觀念,鼓勵孩子提升科技、文化和體育素養等。
一些家長呼籲,能否在社區或居委會開設一些俱樂部或假期之家,承擔起假期託管孩子的功能,公益或半公益都可以,這樣才能解決上班族家長的後顧之憂,也讓假期不願上培訓班又無人看管的孩子有個放心的去處。
專家還建議,教育及文化等相關部門應進一步轉變假期開展活動「麻煩」「事不關己」等觀念,增強服務意識,為青少年成長成才服務。(採寫記者廖君、鄭天虹、王瑩、仇逸、陳國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