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歸納總結一下「電阻、變阻器」的必考知識點、易錯點、方法、技巧。
一、電阻的相關知識點、易錯點、重難點、方法技巧歸納:
「導體」和「絕緣體」的區別和聯繫如下:
導體:「善於導電的物體」!(包括金屬、人體、大地、食鹽水、石墨)
絕緣體:「不善於導電的物體」!(包括橡膠、玻璃、塑料、陶瓷)
很多學生會錯以為絕緣體是不導電的物體。
注意:
(1)絕緣體不善於導電!其內部自由電荷幾乎都被束縛在原子核引力範圍之內,導致只有很少自由移動的電荷!(金屬善於導電是因為金屬內有大量能夠自由移動的電子。酸鹼鹽溶液善於導電是因為其內部有大量能夠自由移動的正負離子,因此導體的電阻一般較小,絕緣體的電阻一般較大)
(2)導體和絕緣體之間並沒有絕對界限,二者在特定條件下能夠相互轉化!(例如:玻璃在加熱到紅熾狀態時能變成導體,空氣在強電壓下會變成導體,乾燥的木頭在潮溼時變成導體,金屬的電阻會隨著溫度的升高而變大,金屬在加熱到一定程度時能變成絕緣體)
(3)半導體的導電性能介於導體和絕緣體之間,主要有鍺、矽等。(半導體的電阻會隨著溫度的升高而變小)
(4)看到「超導體」,就想到「電阻為零」!採用超導材料可以降低由電阻引起的電能損耗問題(即發熱問題)
接下來,我們來歸納一下「電阻」相關知識點:
從微觀的角度來說:電阻其實是導體中的微觀粒子對移動電荷的碰撞和引力、斥力的結果,從而阻礙了電荷的定向移動!(電阻就是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
(1)導體電阻大小由導體本身決定,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電阻大小隻取決於材料、長度、橫截面積、溫度這四個因素,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因素能影響到電阻大小!
(很多同學不能正確理解決定電阻大小的這四個因素!其實只要這四個決定因素不改變,則當導體連入電路、加上電壓、通上電流時,導體的電阻都不會隨之而改變!也就是說實驗室中用的電阻銘牌上都標示著10歐、20歐等等其實就代表著常溫下的電阻大小,實驗時不會發生改變!)(因此以下說法都是錯誤的:導體沒有連入電路時沒有電阻,通過導體的電流為零時電阻為零,電流越大電阻越小,加在導體兩端的電壓越小,電阻就越大等等)
(2)在初中物理各種實驗中,常用的導線電阻都是很小、可以忽略不計的;電流表的電阻也很小,相當於一段導線;電壓表的電阻非常大,相當於斷路!
(3)在初中階段,如果不加以說明(溫度變化對電阻的影響),一般認為電路中用電器的電阻是恆定不變的。
(4)「探究導體的電阻與哪些因素有關」這個實驗有一個主要物理方法「控制變量法」、一個次要物理方法「轉換法」!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有一個常考易錯點:在敘述實驗結論時,千萬不要忘記控制變量!比如「在導體的材料、長度相同時,導體的橫截面積越大,電阻越小。」有很多同學會漏掉「在導體的材料、長度相同時」,從而導致錯誤!
一、關於變阻器的相關知識點、易錯點、重難點、方法技巧歸納:
生活中我們遇到的各種調音量、調光照強度、調溫度、調風速等用電器時,用到的調節元件一般都是「變阻器」。首先,我們要掌握住幾個有關「變阻器」的知識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