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歷史劇《大秦賦》最近正在熱播。兩千多年前的秦都鹹陽是什麼樣的?章臺宮、甘泉宮到底在哪裡?12月10日,「陝西文物探探探」到秦都鹹陽城遺址進行了實地探訪。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秦都鹹陽城大遺址項目領隊、西北大學文博學院碩士研究生外聘導師許衛紅,和秦都鹹陽城考古隊隊員張楊力錚一起受邀作為主講嘉賓,為網友介紹了秦都鹹陽城遺址的宮殿分布、考古發掘及近年來的相關研究和發現。
230.5萬人次網友跟著「陝西文物探探」的直播鏡頭經歷了一次「穿越秦朝」。
一、秦都鹹陽城覆蓋範圍有多大?
跨渭河南北,許多重要宮殿兩岸都有分布
直播第一站來到了西鹹新區秦漢新城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工作站。在工作間的牆上,掛著一幅被當作「作戰圖」使用的1968年的黑白衛星圖,上面做了很多標註。
許衛紅介紹,這張衛星照片標識的範圍是70多平方公裡,但這還只是秦都鹹陽城的一部分。「鹹陽城是渭水灌都,以渭河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分,這張圖上沒有南半部分。因為我們工作範圍主要在渭河的北邊。工作站位置在秦漢新城窯店街道的牛羊村,這是上世紀80年代建的工作站,但鹹陽城遺址考古其實從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了。」
通過勘探,考古人員發現了近四十處夯土建築遺址,發掘了其中的4座。其中1號宮殿遺址有個高出現代地面5米多高的夯土臺,這個高大的夯土臺上有三層建築,1974年3月到1975年11月發掘過。在1號宮殿和3號宮殿遺址,還發現了保存比較好的壁畫。
據《陝西通史·秦漢卷》,自秦孝公遷都鹹陽,即「築冀闕宮廷」,開始大規模營建這座城市。後經從惠文王到莊襄王的近百年時間,鹹陽已被建成為全國一流的大都市。它基本以渭水為軸線,分為南北兩區。南區主要是諸廟、皇家苑囿、陵寢及部分離宮別館的所在地。北區為國家的政治中心所在。在京師鹹陽及整個關中地區,秦的離宮別館,亦「相望聯屬」。其中主要者如章臺宮、興樂宮、六英宮、華陽宮、芷陽宮、長安宮、步高宮、步壽宮、橐泉宮、蘄年宮、棫陽宮、萯陽宮、平陽封宮、羽陽宮、長楊宮、高泉宮、虢宮、蘭池宮、甘泉宮(南宮)、望夷宮、宜春宮、曲臺宮、林光宮、梁山宮、回中宮、凌雲閣等。另外,秦在掃滅六國的過程中,「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作之鹹陽北阪上」。
▲《陝西通史·秦漢卷》秦都鹹陽平面布局示意圖
「可能有網友會問,到底哪一個遺址是鹹陽宮?秦始皇到底在哪兒辦公、在哪兒住?考古講究的是實證,有考古實物才能說話,目前還不能對號入座。但它的等級、規格,顯然是跟行政管理中心有關、跟宮殿有關的。」
許衛紅介紹,目前已知的多個秦代宮殿是在渭河南岸。比如文獻明確記載,漢代的長樂宮就是原秦代的興樂宮。而《大秦賦》中經常出現的章臺宮在興樂宮西邊,位於漢長安城未央宮前殿舊址內;甘泉宮(南宮)在漢長安城桂宮舊址內。阿旁宮遺址也在渭河以南。
「既然渭河的南北兩岸都有宮殿,秦人怎麼來回通行?渭河上有橋叫『橫橋』,漢長安城北邊有『橫門』,按照一般理解,橫橋一定是對準『橫門』的。可在對應位置上至今尚未發現古橋蹤跡,卻在橫門東邊的廚城門外發現了五組古橋,年代最早的一組是戰國晚期,與秦都鹹陽城時代一致,可見是這座橋連接了鹹陽城的南北兩區。」
▲漢長安城示意圖
許衛紅介紹,渭河北岸和河川地連接的臺地,海拔在420—430米,這個地方黃土厚、地勢較高,是最適合做建築的。再往北屬塬地,地勢過高,不容易解決用水問題。所以,渭河北岸的秦代宮殿建築都在臺地上,自西向東依次分布。在這一線考古人員已勘探了三十多處大型夯土建築,行政中心應該包括在其中。
「但作為一個城市,肯定還要有經濟中心。渭河南岸的先不討論,渭河北岸曾經在秦代行政中心西南部不到5公裡左右的河川地發現了「長陵車站手工業作坊遺址」。不過一個手工業作坊概括不了這個區域的功能,這裡應該還有商業貿易。通過對渭河兩岸灘地調查可以確定,這個區域的範圍是12平方公裡左右。」
「除了行政中心、經濟中心,有活人就會墓地。渭河北岸的墓葬區包括三座秦公王陵,分布在鹹陽塬的西北和北部。比如舉鼎受傷而亡的秦武王,有可能就埋在其中。2013年我們還勘探發現了一處墓地,有墓葬1100多座。」
二、秦都鹹陽城有沒有城牆?
可能是以河渠自然分界並無城牆
在《大秦賦》中,嬴異人從趙國逃回到秦國後,老遠就看到一座有城牆的城市。劇中人高興地喊:「鹹陽到了!」但渭水橫穿而過的鹹陽城,有沒有可能修建城牆?
許衛紅說:「城牆的問題困擾了考古人一個甲子,但至今仍沒找到。常言道,說有容易,說沒有難。因為發現了,就坐實了有;說沒有,也許是沒找著,也許是真沒有。從謹慎、嚴謹的角度講,只能說目前沒有發現。」
「若有城牆肯定得有夯土。我們在北部布置了勘探帶,並沒有發現連貫性的夯土,卻發現了一條東西走向延伸了將近5公裡的溝。在這條溝以南有很多建築遺址,以北卻沒有。另外,在南部有一條斷續出現的水域,沒有越過這條水域的大型夯土建築。如果這樣的話,秦都鹹陽城有可能就是利用當時自然的、人為的溝來作為分界線的。雖然沒有城牆,但一定會有另外的防禦措施,比如具體的宮殿建築四面都有圍牆,整個大的城市可能沒有閉合的城牆。所以從這一點來說,《大秦賦》是進行了演繹的。我在這裡提一個『怯生生』的看法:我們老找牆,但鹹陽城的邊界也許就不是牆。」
三、阿房宮到底有沒有?
雖然沒建成,但地位非常重要
許衛紅說,文學作品的演繹,再比如唐代詩人杜牧寫的《阿房宮賦》。考古發掘證實,阿房宮就沒有修成,所以項羽火燒阿旁宮是冤案,杜牧寫的《阿房宮賦》是虛擬杜撰的。不過阿房宮沒有建成,並不是說其性質不重要。阿房宮考古這兩年也扔了一個「炸彈」,那就是阿房宮的選址是經過認真考慮的,它是帝國的一個中心:從阿房宮遺址位置出發,向西到寶雞地區渭河的支流汧河與渭河的交匯點,大概是130多公裡;而從阿房宮遺址往東到渭河入黃河的交匯點,也是130多公裡。所以,秦人建新朝堂的選址是一個中心點。雖然最終沒能建起來,但它的寓意一定很深刻。
「文學作品不完全是子無須有。我們發掘的秦代大型國家府庫遺址就是完全被火燒了,牆和地都被燒成了板結狀態,真的是焦土。府庫遺址的位置就在秦都鹹陽城宮區的西邊的胡家溝塬地。附近還發現了錢模,是「中央造幣廠」的遺物。國家府庫建築被嚴重火燒,證明了一件事:項羽火燒阿房宮也許是虛的,但項羽搞破壞這事兒絕對是板上釘釘的了。」
四、秦都鹹陽城遺址出土過什麼文物?
石磬、琴軫、釀造酒、青銅劍……
直播中給網友展示了在秦都鹹陽城遺址考古中發現的四件文物。它們分別是兩塊大小不一的石磬,一枚琴軫,一柄青銅劍。
許衛紅介紹,這兩件石罄就是在府庫遺址出土的,看起來好像沒有金銀器物精美貴重,其實它是非常重要的國家禮樂器,是權力的象徵,有鎮國安邦的意義。「我們在府庫遺址出土了600多公斤石磬。文物一般是說多少件,我們說多少公斤,是因為數不清件。第一是數量多,第二全部都是碎片,還經過了火燒,只有三四件基本完整。」
▲資料照片(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石磬的側面,可以看到秦小篆的「北宮樂府」、「北樂」字樣。許衛紅說,這些文字可以證明秦代已經設了樂府。樂府是管理國家禮樂的部門,要編樂,要組織演出。到漢代以後,形成了一種文學體裁叫漢樂府。「有人說秦人不講禮,沒什麼禮儀文化,是那種粗獷的、野蠻的、好打仗的。但考古實證了秦人不僅講禮,而且禮樂器規模很大。」
在一個專門製造骨器的皇家工廠作坊裡,發現了一個小物件——琴軫。「琴軫是弦樂器上用來調弦的。作坊裡沒有發現製作這類器物的原料、坯料和廢品,只發現了一件完整器。它不是產品,而可能是工人用的物品。也就是說,可能有工人會彈弦樂器。人們可能認為,秦朝社會法律嚴苛,工匠過的日子悽悽慘慘,從這件器物來看並不是這樣。秦代社會是複雜的、多彩的。」
▲資料照片(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在《大秦賦》劇中,嬴政的爺爺安國君在見第一面時就把秦王劍送給了嬴政。秦代的青銅劍是什麼樣的?直播中就展示了一柄。這柄兩千多年的青銅劍在陽光下寒光閃閃。
許衛紅介紹,這柄青銅劍和一個裝著酒的銅壺,都是在西鹹新區空港新城南部的巖村墓地發現的。發掘出土的這柄銅劍,刃部可見使用後留下的豁口,推測是一柄經歷腥風血雨的實用武器。根據造型特點判斷,其鑄造年代要早於戰國晚期。據史書記載,為適應戰爭形式,秦國自簡公六年開始「令吏初帶劍」,次年再次令「百姓初帶劍」,從此秦國男子帶劍成為一種規制,不僅可防身,又是等級身份的重要標誌。
▲資料照片(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在《大秦賦》中有很多關於飲酒的情節,酒色呈乳白色。秦代酒應該是什麼樣的?許衛紅介紹:「非常遺憾,因為要避光恆溫保存,酒不能擺出來。裝酒的銅壺出自另外一座秦人墓葬。酒從銅壺裡倒出來的時候接近於無色。兩千多年了,這些酒經檢測仍含有多種胺基酸,以及酵母菌、蛋白質、澱粉等。能判斷它是發酵酒,不是燒酒。所以,《大秦賦》裡像米酒一樣的乳白色酒是有根據的。按照周禮制度,墓葬中出土的銅壺,多與下葬過程中的舉行的『獻祭』儀式有關。」
許衛紅表示,無論金聲玉振的石磬,還是墓葬裡發現的酒,它們都是從周禮而來,體現了秦帝國對周禮制度的延承。
五、秦都鹹陽城遺址附近什麼樣?
處處是歷史,感覺像在「穿越」
從工作站前往秦都鹹陽城遺址的路上,可謂處處都是歷史。許衛紅老師介紹,路旁兩側的土崖裡有圓形或五邊形的陶管道,它們是宮殿的排水設施。不遠處高大的夯土堆,是西漢帝陵。一處用鐵絲網圈起來的荒地,就是發現製作石鎧甲的地點。「目前與它可對應的發現,只有秦始皇陵石鎧甲陪葬坑。」
再行不遠,便可看到遠處考古工地上的紅旗。遠遠望去有不少人,遺址仍在進行發掘,連成一片的探方面積看起來很大。
進入遺址前,考古隊員張楊力錚帶大家走進了工地旁的臨時辦公用房。其中一間房內,兩邊靠牆的架子上陳列著許多在遺址內發掘出土的的筒瓦、瓦當、地磚等,這些建築材料上都有各種各樣的紋飾。
一種空心磚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張楊力錚說,《大秦賦》開頭是一段內心獨白,秦始皇拾級而上,腳下臺階很寬很多。這些空心磚就是用在宮殿臺階上的,用於把臺階包起來。這是一塊殘磚,完整的磚長1.2米、寬0.6米,陝西歷史博物館和國家博物館都有收藏。
除了磚瓦,還展陳有一塊粉色牆皮。「宮殿的牆壁要用稻草拌的細泥抹上一層打得很光,然後在上麵粉刷一層有顏色的塗料。這塊牆皮是粉色的,由此可以想像一下當時房內牆面的裝飾風格。」此外,這裡還陳列有半成品的手工業骨製品和陶範陶模,其中包括一塊鑄幣的錢模。
另一間房內擺著6號高臺遺址沙盤模型。張楊力錚介紹,在4平方公裡的遺址範圍內,這座建築是非常宏偉的一座,有高低相間、錯落有致的平臺樓閣。「從臺頂到秦代地面,高度是11.3米,差不多相當於4層樓高。整個6號高臺建築遺址的地基範圍大概是邊長126米左右的方形,地基佔地面積1.5萬多平方米。」
「古人講究築高臺、美宮室,這種高臺是秦漢時期宮殿建築的典型形式。《大秦賦》裡也可以看到有很多高大的宮殿,這種宮殿建築基礎就是夯土臺。在6號高臺頂上,我們還發現了一部分房間的地面,打磨得很光滑,上面塗有朱漆。高臺頂上還有一個小臺階,比紅色房間地面還要再高一些。從房間的地面到屋頂至少還得有三米的高度空間。」
在遺址西北區正在發掘的是附屬建築。張楊力錚介紹,這個建築在6號高臺的西北,原來也有高臺,總面積接近1萬平方米。「我們已發掘了兩年,夯土地基還沒到邊界。儘管現在滿地都是黃土,兩千多年前這裡可是一個偉大帝國的行政中心,有多少歷史故事就曾經發生在這裡。」
六、站在秦宮高臺遺址上啥感受?
視野開闊令人頓生豪氣,向北望兩邊卻都是漢陵
登上6號高臺建築遺址,視野特別開闊。站在這裡四面眺望,不由令人心生豪氣,也許嬴政當年就曾站在這裡俾睨天下。
張楊力錚介紹,在這整個4平方公裡左右的塬面上,當時都是秦代的宮殿區。這片土地下埋著大大小小近四十處建築遺址,總佔地面積相當於北京故宮佔地面積的5.5倍。雖然目前尚無無法確定腳下這座高臺是哪一座宮殿,但它位置在遺址中心,規模很大,應該是當時秦代宮殿裡一個非常重要的主要建築物。
高臺遺址北邊的坡上,整體蓋著塑料薄膜,在薄膜下有一處突起。張楊力錚介紹,這是一塊寬1-1.2米左右的石頭,是安放木柱的礎石。旁邊還有對稱分布的柱礎石。由此可以想到,當時宮殿的柱子一定非常粗。原來這個高臺應該更大,還要再向外延伸,是晚期破壞和滑坡,導致柱礎石露了出來,形成了現在的樣子。目前高臺頂上的面積有三四百平方米,通過柱礎石位置進行復原,頂上房屋的面積至少在1000平方米。
▲6號高臺建築遺址考古發掘資料照片(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在高臺上向南望,可以看到機場城軌線。張楊力錚介紹,附近的站名就叫秦宮站,過了城軌線再往南就是渭河。從6號高臺建築遺址向南,正前方有一條路,這條路往前一直延伸到渭河,正對廚城門古橋。從渭河以南,不論是秦的南宮區還是漢長安城,過了橋之後一條直路就通到了這個高臺。
從高臺向東南方向遠眺,最遠甚至可以看到驪山和白鹿原。向正東眺望,可以看到渭河電廠,蘭池宮就在那個範圍。
向西南眺望,秦代的手工業作坊遺址和市場等經濟區域,被新建的高樓包圍著。「那裡應該是當時老百姓生活居住、商業交易的地方,有市場、酒肆、閭裡等。李斯最終被腰斬於市,也可能就在那個地方。」
「奮六世之餘烈」而建立的秦帝國二世而亡,在這個秦代宮殿遺址上北望也可一眼看到政權更迭的印跡:東北可以看到劉邦和呂后的合葬墓長陵,西北可以看到劉邦的兒子漢惠帝劉盈的安陵。漢初的兩個皇帝專門把自己的陵墓修建在秦代宮殿的北邊,兩千多年過去,仍能讓人體味到其中的意味深長。張楊力錚說:「我們推測漢陵如此選址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想要從思想上鎮壓前朝,二是便於利用秦宮的建築材料來修建陵墓。」
七、秦都鹹陽城遺址未來將如何保護?
計劃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具體規劃尚未公布
秦都鹹陽城遺址將來會如何保護?張楊力錚介紹,將來會和大明宮、兵馬俑一樣建設成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不過要等考古工作做完以後才能開始落實。」
「整個鹹陽城遺址非常大,保護區分為核心區和建設控制地帶。2011年就編制過保護規劃,但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沒有被正式頒布。最新版的規劃已經基本成型,宮殿區計劃做一個類似大明宮、秦陵這樣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遺址公園大概至少有兩平方公裡。遺址不能把全都發掘出來,因為發掘出來以後保護是個問題。我們可能會挑選一些典型的點,把它蓋個大棚或玻璃罩,讓人們直觀看到秦代建築的模樣。大部分建築遺址會通過綠化標識等方式展示出來。這樣點、面結合,可以給遊客一個直觀印象。」
華商報記者 馬虎振/文 張杰/圖
來源:華商網-華商報
相關熱詞搜索:城牆鹹陽《大秦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