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2月25日上午,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學院高壓試驗大廳內,疫情防控人員正為高壓教研室助理研究員宋佰鵬和課題組成員測量體溫。做好各項檢查、登記後,大家開始當天的太陽能電池板破碎實驗研究工作。
新型破碎技術,源自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和西安交通大學共同承擔的「基於液電效應的太陽能電池板資源化回收利用技術研究」科技項目。該項目負責人、國網青海電科院副院長康鈞說,「這個項目成功研發了基於液電效應的太陽能電池板資源化回收裝置,提出了新型、環保的電池板資源化回收工藝,具有完全自主產權。這標誌著我國在廢棄太陽能電池規模化、低能耗、低成本的資源化處理和回收利用技術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對促進我國光伏發電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價值。」
近年來,我省已成為光伏電站大規模併網集中地區,光伏發電產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面臨太陽能電池板老化、回收利用難並產生大量固體垃圾等問題。2018年年初,國網青海電科院與西安交通大學聯合組建攻堅團隊,著手研究環保、高效、節能的新型太陽能電池板資源化回收利用技術。兩年來,團隊在技術研發、裝備處理和標準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據介紹,太陽能電池板由玻璃、矽片、EVA膜、金屬匯流條和背板等組成,不同組分的力學和電學性能差異大,這給資源化回收帶來了很大的技術難度。項目組進行了大量實驗探究和技術驗證,走訪了多個光伏生產廠家和研究機構,最終研發出太陽能電池板回收新工藝。
據悉,這一新技術具有兩大優勢,一是回收過程中既不採用化學試劑,也不會產生廢水、廢液,同時還避免了粉塵汙染,達到回收處理過程無害化。二是實現不同組分的有效分離和富集,可實現玻璃、金屬、矽粉等不同組分的選擇性解離和回收,相比傳統的機械拆分,材料浪費更少,破碎效果更好。
康鈞說,目前,我們正在進一步優化升級回收工藝,驗證該工藝大規模工業推廣應用的可行性,迫切需要建立「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協同創新中心,建設具有一定規模的示範性工業化生產線,制訂基於液電效應的太陽能電池板回收標準化流程,提高高價值材料的回收效率和產率,解決實際工業生產中可能出現的技術和管理難題,為大規模市場推廣應用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