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若有人提到「十五的月亮」,相信不少人會「自覺」接上「十六圓」。不過在庚子鼠年的農曆六月裡,十五的月亮卻是「十四圓」——最圓時刻出現在明天(3日)23時59分。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科學傳播室高級主管湯海明介紹,「十五的月亮十四圓」雖然少見,但並不奇怪。
資料圖。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 攝
只要天氣晴朗,在農曆十五前後,市民都能欣賞到圓圓的月亮掛在夜空,這被稱為「滿月」,又叫「望」。月亮的陰晴圓缺實際上是月相的周期變化——隨著太陽、月亮、地球相對位置的變化,月亮會在不同日期裡呈現出不同的形狀。
當月亮處於太陽和地球之間時,它的黑暗半球對著我們,此時無法看到月亮,這被稱為「朔」。「而當月亮運行到太陽的正對面,即地球位於太陽和月亮之間時,從地球上看去,月亮的整個光亮面對著地球,這時我們才能看到圓月。」湯海明表示。
根據農曆曆法規定,「朔」所在這一天為每月初一,但「朔」可能發生在凌晨,也可能發生在晚上。每個「朔望月」本身也有長有短,平均為29.53天。如此一來,「望」的時間就不能確定了,通常為農曆每個月的十五、十六,最早可發生在農曆十四的晚上,最遲可出現在農曆十七的早上。
「月球圍繞地球轉,並非是一個正圓形軌道,而是一個橢圓形軌道,最近時可達35萬多公裡,最遠時約40萬公裡。」湯海明介紹。當月地距離近時,就會「走」得快些,反之則慢些。「如果上半個月『走』得快,那就會按時到滿月的位置;如果『走』得慢,就會在農曆十六甚至十七才能看見滿月。」
據相關統計,在21世紀的百年中,會出現1241次滿月。其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是農曆十六,有579次;其次是農曆十五,有468次;有188次會出現在農曆十七,而出現次數最少的是農曆十四,僅有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