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來看,全世界的物理學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夢想,即大一統理論,比如牛頓統一了天上和地面的物理學,愛因斯坦統一了時間和空間,以及能量和質量,麥克斯韋統一了電和磁,這些科學家因為實現了一部分的大一統故而名垂青史,遺憾的是至今也沒有人真正的實現完全的大一統。
所謂大一統理論,是指一種能統一說明萬有引力、電磁力、強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這4種相互作用力的理論,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微觀粒子之間僅存在4種相互作用力,它們是宇宙的基本力,宇宙間所有的現象都可以用這4種作用力來解釋,如今的人類社會之所以可以發展的如此好,很大程度上與科學家們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如果沒有科學家的智慧為人類探索世界、提供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是不可能存在目前人類世界的發展,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其中,物理學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現階段人類的物理學已經發展到了一種很高的程度,然而匈牙利的科學家竟發現了現代人類物理學中一種顛覆狀況、支配宇宙的第五種力,這是真的嗎?由於現代物理學構建出了當今人類社會的科學科技發展,從這種角度上來看,這類物理學的遭顛覆可能只是一種假象。
但是在2016年的一次尋找暗物質實驗中,匈牙利的科學家像往常一樣用質子轟擊鋰-7,試圖創造-8並觀測其衰變的過程中,其實驗結果卻讓他們深感不可思議,因為匈牙利的研究團隊在實驗中用質子轟擊鋰薄帶後,當鋰吸收了質子,就會轉變成不穩定的,從而發生衰變,噴發電子和正電子。
奇怪的是,研究團隊發現當他們用不同角度轟擊時,就會得到不同數量的電子和正電子,以 140 度角轟擊鋰,此時他們觀測到了比預期還要多的電子和正電子,
因此有科學家推測,這些多出來的電子和正電子是因為有第五種力的存在才會出現。
事實上此前數年,科學界就已經對是否有第五種力議論紛紛,大部分原因是人類沒有辦法解釋暗物質的存在,無法通過對電磁波的觀測來對暗物質進行研究,這說明暗物質是不與電磁力產生作用的物質,當時科學家們只知道它在宇宙中大量存在,卻不知道該如何解釋它,才引入第五種力作為解釋,其實科學家也發現這樣的解釋太過牽強,隨後改為一種名為暗光子的概念解釋了暗物質的存在,而匈牙利的研究團隊恰好是在尋找暗光子的過程中,發現了第五種力的奇怪現象。
1922年,一位名為雅各布卡普坦的天文學家也曾提出,可以通過星體系統的運動間接推斷出星體周圍可能存在不可見的物質,之後,很多科學家都根據科學驗證推測出,各個星系團中存在的暗物質質量比可見物質的質量大數十上百倍。
不少人知道宇宙支配著萬物,力量支配著宇宙,人類也普遍認為,支配宇宙的力量共有四種:即強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電磁力和萬有引力,四大基本力中,強相互作用力作用於質子、中子等核子之間的力,它使得核子相互組合構成原子核,是作用距離第二短的力,弱相互作用力是造成放射性原子核或是中子衰變的力,也是β衰變的幕後推手,同時,弱相互作用力也是作用距離最短的力。
我們可以將電磁力理解為帶電載體在電磁場中受到的力,引力則是所有物質之間與質量有關的相互吸引的力,你知道嗎?四種力中,我們熟知的萬有引力是最為弱小的,正是這四種力塑造了我們的宇宙,人類又依此創立了標準模型,用以解釋宇宙間物質的存在,也就是說2016年以前,人類能觀測到的所有粒子都可以被廣義相對論下的標準模型完美解釋,而匈牙利科學家觀測到的數據,令這一標準模型面臨了不再標準的危機,因為他們似乎發現了支配宇宙的第五種力。
實際上,這場實驗原本是科學家用來尋找暗光子的,它是佔據了85%宇宙質量的暗物質中的一種,當研究人員將質子射向鋰-7並試圖觀測構造出的-8時,他們也詫異的發現新形成的粒子並沒有以他們預測的方式衰變,在此之後,該實驗被多國科學家重複並得到了同樣的結果,儘管提出了這一激進的論斷,但是他們的論文在當時看來,仍然近乎無人關注,直到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物理學家對他們的研究方式和結果進行檢驗後,發現該研究是正確的,這種情況才真正結束。
鈹
後來,還有科學家指出,關於存在第五種力的理論,都有助於解釋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因何無法解釋暗物質,要知道暗物質是一種看不見的物質,也有科學家對此表示,倘若該粒子攜帶的確為第五種基本力,那麼,它無疑為會人類的物理學開啟一個全新的領域,人類對於自然的認知或將重新刷新,如果可以打破這種固有的四種力量,顯然這將有益於人類未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