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人類是地球的「入侵者」?基因序列中的「37」,或是一種暗示。
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人們對於科學問題的思考也越來越深入,思考範圍也從眼前的雞毛蒜皮延伸到宇宙的盡頭和生命的起源。
生命到底是怎樣形成的?
我們這億萬年來又是怎樣從一粒單細胞生物,一步步演化成為如今的「龐然大物」?
關於這個問題,19世紀的達爾文曾經給過我們答案,他用《物種起源》這本書,向人們展示了幾十年來,他研究出的生物進化的理論結果。
《物種起源》出版於1859年,此書一出,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引起了人類思想上的劇烈震蕩。
它以自然選擇為中心,從自然選擇和適應能力等方面論述了人為什麼會成為現在的人,不是由神創造,而是不斷進化、適者生存的結果。
毫無疑問,這學說遭到了天主教徒的攻擊、甚至一些保守的科學家還對達爾文冷嘲熱諷。不過,這一切絲毫沒有影響「進化論」在自然科學界的地位,它甚至還與細胞學、能量守恆定律並成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
《物種起源》全書共有15章,前面還有史略和緒論。大體結構上來講,全書可分為三個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全書的整體核心部分,也就是所謂的理論。
達爾文在這部分提出了隨機變異的自然選擇理論,確立了自然選擇學說的存在。第二部分就是作者站在反對者的角度提出疑問,並且針對這些疑問一一作出了解答。
第三部分則是以自然選擇理論為核心,列舉進化論在世界演變中各種能夠令人信服的實例,以此來支撐這個學說。
以此為依託,1901年荷蘭生物學家許霍·弗裡斯在研究DNA時發現了「基因突變」,這很好地解釋了我們為什麼會進化,並且為什麼進化前後會有很大的差異。
總之,基因突變成為支持達爾文進化論的一個重要支柱。1976年,理察·道金斯出版一本叫做《自私的基因》的書。
這本書表達了一個觀點,人體不過是一種承載著DNA的器皿,我們的存在,只是為了讓DNA更好的延續下去而已。這也是一種「適者生存」—只不過是微觀層面的。道金斯的說法被稱為新達爾文主義,也是自然選擇的重要支柱之一。
然而,追求真理的道路就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達爾文的進化論受到科技水平、客觀條件的制約,並沒有那麼完善。
微生物學家琳·馬古利斯發現,單細胞生物的功能都特別單一,一種單細胞生物只具備某些特定的功能。在某些特定情況中,一些單細胞生物為了實現一個目標,就會和具有其他功能的單細胞生物合作,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在這個過程中,兩個單細胞動物融合在一起,最終形成了原生生物。而人類,就是由原生進化而來的。
由此她得出一個完全有悖於達爾文物種之間相互競爭的結論,她認為,不同物種之間存在的關係應該是「共生」,是互利與互惠。
所謂的進化論,也不是為了單一物種能夠生存下去,而是為了整個生態系統能夠存在下去,在必要的時候,會犧牲某些物種。
用這個角度看食物鏈,就會發現狼吃兔子,也許不是弱肉強食,而是彼此制約,以此來維護生態界的穩定。
傳統意義上的進化論不斷地收到更新與挑戰,甚至有的生物學家根本不相信「物競天擇」那套理論。日本的一位生態學家金希就完全地否定了物種之間的「競爭」關係。
他通過觀察,發現了一種生物間的「分棲」關係,即兩個相似物種之間,不會因為爭奪資源而頭破血流。相反,他們會和平相處,尊重彼此的存在。
進化論的權威性在不斷地遭到挑戰。誠然,這個學說中有很多地方非常合理,但是卻沒有一個人可以用實驗的方法證實進化論的真實性。
更何況,《物種起源》還存在著一些並沒有經過科學實驗,只憑想當然就得出的偽科學結論。這些點觀點逐漸被後世的科學家們注意到,並針對這些觀點進行了嚴謹的實驗。
而且,進化論強調的「弱肉強食」原則帶有太多那個時代的印記了。想當年,英國正靠著無恥的三角貿易和海盜掠奪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而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的思潮過後,「人」這個概念被無限放大。
弱肉強食這個觀念應運而生。然而,那時達爾文不知道,為了名利功祿而同族殘殺的只有人類而已。
還有很多人提出了更有意思的觀點:人類是移民來的這個星球。
比如說人類體毛很少,無法像動物一樣依靠皮毛保暖度過寒冷的天氣,而皮膚長時間暴露在室外也容易被紫外線灼傷皮膚。
而且,作為地球上唯一直立行走的動物,受到地球重力的作用,我們時常會腰疼,得脊椎病等等。而四肢落地的動物卻沒有這種困擾。
難道人類真的來自其他星球?
科學家不久前發現了潛藏在人體裡的一個大秘密。數字37。
科學家發現,在人類的基因序列中,出現最多的一個數字就是「37」—人體內大約有37萬億個細胞;人類的基因密碼中,原子碼總質量的倍數也是37,甚至就連人體中胺基酸的分子核數量,當它除以2後,最終得到的結果也是37。
這一切難道真的只是巧合?又或許是「刻意」標記在人體內的特殊符號,為的是將我們與地球上其他物種區別開來,使人類成為地球上唯一特別的存在。
有人說,人類是地球的「入侵者」?基因序列中的「37」,或是一種暗示。
不過,在我看來,無論是進化論,或者是「外星移民」,在事情尚未定論之前還有很多可探討的空間。
總之,科學需要進步,這種進步是破舊立新,是一場又一場的革命,在尋找到最後的真理之前,我們也只能通過實驗和嚴密的邏輯,對真理進行盲人摸象般的探索了。
——END——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圖片來自網絡與圖文無關,如有侵權聯繫刪除